当前位置新闻中心首页 >> 新闻中心 >> 南工人物 >> 正文

[通讯]以创意为笔绘就艺术教育的思政底色 ——记第八届全国数字创意教学技能大赛二等奖获得者赵雪彤老师

时间:2025-11-04 来源: 作者:朱琳 摄影: 编辑:李春昊
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在手机中查看。

三分钟能做什么?对于艺术设计学院赵雪彤老师来说,三分钟足以点燃一场教学创意的“微革命”。在第八届全国数字创意教学技能大赛国赛现场,她以一场简约而不简单的微课展示“交互媒体设计——可穿戴设备的体验革命”,从全国574所高校、5620名教师的4581件作品中突围,斩获国赛二等奖。

而这份赛场荣光,只是赵雪彤十年教学中“创意破界、知识流动、思政铸魂”理念的缩影。从课堂到赛场,从个人创作到学生培养,她始终以“点燃”的方式,让艺术设计教育既有技术的精度,更有人文的温度与深度。

用“艺术感”重塑课堂表达

“国赛的三分钟展示,不是照本宣科的讲台,而要成为一场能‘钩住人’的小型发布会。”回忆参赛经历,赵雪彤的创作逻辑藏着对“艺术感”的极致追求——她跳出传统教学展示的框架,把短视频的“钩子思维”、品牌发布会的美学,都融入展示细节中。

一开场,她就抬手亮出智能手表,以生活场景提问:“大家平时戴智能手表时,是不是觉得它特别贴心?你坐久了,它会震一震提醒你要活动,运动完,它又弹出动画鼓励你。”这番话拉近与评委的距离,也自然引出“可穿戴设备”的主题。“现在的短视频前10秒抓不住人,用户就会划走,教学展示也一样,得用熟悉的场景先‘钩’住人。”

在PPT制作上,她摒弃满屏文字的传统风格,借鉴苹果品牌发布会的简约美学:讲手表功能时,用动态图标替代静态文字;阐释手表的数据映射逻辑时,用流畅的动态图表展示“健身圆环”如何用颜色变化直观呈现运动量;讲稿逻辑更是层层递进,从“生活场景引入”到“交互设计原理拆解”,再到“创意案例拓展”,三分钟的展示既有知识密度,又不失趣味性。

现场观摩一等奖作品后,赵雪彤更坚定了“艺术教学要带情感温度”的理念。“有的老师讲插画课程,会直接打扮成漫画角色,并带上全套道具;讲服装史时,会身着传统服饰授课,让知识‘活’了起来。”她表示,“艺术类教学不能只拼技术,而要让观众感受到教学背后的意义,这才是‘艺术感’的核心。”

让课堂知识跟着行业与创意跑

“软件永远是工具,案例才是连接知识与实践的桥梁。”在日常教学中,赵雪彤始终保持案例库“流动更新”——每学期都会替换案例,把行业最新技术、最热趋势“搬进”课堂,让学生跟着市场需求进行创作。

在研究生“交互媒体设计实践”课程中,她援引从网页、手机APP到AR/VR、AI实时生成交互的全链条案例,让学生直观看到技术迭代轨迹;在本科生Premiere、After Effects和“虚拟叙事设计”等课程里,她设计“轻量化练习”,要求学生每堂课后完成一个小动画,一学期内制作一部短片——从几秒钟的动态表情到一分钟的叙事短片,学生能清晰看见自己的成长,学习积极性自然高涨。

为了让学生的作品接轨市场,赵雪彤还特意邀请业界朋友参与课程作业评价。“让业界朋友点评,能从甲方需求、受众喜好的角度给学生提建议,比如‘这个动画风格很有个性,但完成度太低,不符合市场要求’‘这个角色动态不真实,不符合动画规律’等,这些都是课堂上学不到的实战经验。”

这种“流动”的教学设计与理念,结出了实打实的成果。2019年,赵雪彤指导学生紧扣“超现实科幻”趋势创作的《“寻迹”超现实三维动画短片》,获第12届全国三维数字化创新大赛“龙鼎奖”;2022年、2024年,她围绕“双碳”热点,指导学生创作《选择绿色出行,畅享彩色生活》《绿色守护者:气候行动剪纸风动画之旅》,作品分别入选米兰设计周中国高校优秀作品展、获全国大学生数字媒体科技作品竞赛国赛三等奖。

“赵老师的课从来不是泛泛讲理论,而是精准剖析实际项目中的难点。”艺研2301班史初宇记得,每堂课结束后,赵老师都会把软件使用技巧、制作步骤整理成文档发给大家,“连注意事项都标得清清楚楚,我们记知识点特别省心。”更让学生感动的,是她十年如一日的“一对一”指导——从创意构思到作品落地,每个阶段都会细致沟通,确保每个学生的创意都能被看见、被实现。“我外公在办学时坚持的‘以德育人’和‘不拘一格育人才’的理念深深影响了我。”赵雪彤坦言,她还常向学生“取经”,了解他们关注的新技术、新潮流,“要和学生一起探索,让课堂跟着行业跑、跟着创意跑。”

引导学生寻找“为何而作”

“做作品不能只想着‘怎么做’,更要想‘为何而作’。”2015年,赵雪彤从英国伦敦艺术大学留学归来,入职我校艺术设计学院后,便一直秉持这一教学理念。这份教学理念的源头,正是她留学时的创作经历。在英国读研期间,她专注于用动画纪录片揭示社会现象与问题,希望通过艺术作品引发人们思考。2015年,她创作的二维动画《OCD》,以速写式画面记录强迫症患者的一天,打破大众对这一心理疾病的误解。这部3分28秒的作品,先后入围英国Encouters电影节、印度新德里亚洲女性电影短片节等多个国际影像节。

“很多人把‘强迫症’当玩笑,我想让大家看到患者的真实困境,这就是艺术的意义。”这份初心,也成了她引导学生的“指南针”——鼓励大家“向内求素材,向社会要立意”,从“记录自我”开始,挖掘作品的社会价值。“你最熟悉的是自己,能打动自己的故事,才能打动别人。”

艺术设计学院2023届本科毕业生赵王娇至今记得,在毕业设计《无归山》的创作过程中,赵老师是如何引导她聚焦有温度的故事的。“最初我想做科幻题材的追逐戏,满脑子都是‘炫技’。赵老师没有否定我,而是引导我挖掘身边的故事。”在赵雪彤的启发下,赵王娇想起了小区里一位被拐七十多年仍未寻亲成功的老太太,决定用水墨风格的2D手绘动画讲述这个故事。“赵老师帮我调整方向,摒弃宏大的‘打拐反拐’概念,聚焦老太太‘一生寻亲’的情感困境,作品一下子就有了灵魂。”

在课程设计中,赵雪彤把思政元素藏在细节里。“虚拟叙事设计”课上,她允许学生用三维软件建白膜、用AI辅助渲染提高效率,但要求剧本构思、分镜设计等“骨架”部分必须自己完成。“技术再先进,也替代不了人的情感和思考。”她常说,“艺术创作的根本,是用作品温暖社会、影响他人——这也是我们培养人才的终极价值。”

十年教学路,从赛场的创意迸发,到课堂的知识流动,再到思政的润物无声,赵雪彤始终用行动诠释着艺术教育的真谛:“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我希望我的学生不仅会用软件、懂设计,更能找到创作的初心,让艺术成为照亮生活的光。”

朱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