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晦涩的物理知识,变成学生眼中‘有意思的学问’,是我一直以来的追求。”日前,2025年全国高等学校物理基础课程青年教师讲课比赛决赛圆满落幕,我校数理科学学院青年教师陆蓉儿从全国众多优秀教师中脱颖而出,成为我校首位闯入该赛事全国决赛的教师,并凭借扎实的专业功底与富有创意的教学设计,斩获二等奖。荣誉的背后,是她对教学的热爱与坚守,更是日复一日的积累与打磨。
74个知识点、平均20分钟呈现的“极致突围”
全国高等学校物理基础课程青年教师讲课比赛,素以“随机性强、考察全面”著称。赛事从“大学物理”128个学时涵盖的74个知识点中随机抽题,教师仅有1小时备课时间,其间严禁使用通讯工具及网络,这极大考验着教师的基本功和知识储备。
“针对74个知识点,我们要提前一一做好PPT,每个知识点还要精准控制在20分钟内讲清楚,压力真的不小。”回顾备赛过程,陆蓉儿坦言。我校“大学物理B”课程仅设置80个学时,比比赛范围少48个学时,需要额外补充大量知识点。自去年3月起,她便利用课余时间逐一梳理知识脉络,不仅“吃透”原理,更精心设计案例导入。“比如讲电磁感应,我会引入手机无线充电;讲力矩,会拓展到空间站控制力矩陀螺,让知识点更鲜活。”
比赛中,她层层突围,分别从江苏省赛70余名选手和华东赛区六省一市15名选手中脱颖而出,分获一等奖和特等奖。凭借清晰的教学逻辑和生动的案例演绎,她成为华东赛区四名晋级全国决赛的选手之一。“比赛不仅是竞争,更是学习。”陆蓉儿提到,曾有选手现场制作PPT讲课,这让她更注重提升临场应变能力。全国决赛共有两轮比拼,第一轮小组出线后,她在第二轮抽到“迈克尔逊干涉仪及其应用”这一题目,在8分钟提问环节中,她沉着回应评委关于光源选择、激光与白光差异等专业问题,展现了深厚的学科素养。
让物理课“活”起来的课堂巧思
“陆老师的物理课一点也不枯燥!她从中国跳水梦之队讲到角动量守恒,用口罩静电讲吸附现象,连微波炉加热都能联系到物理原理。”化工2405班李浩然如此说道。原本抽象难懂的大学物理,在陆老师的课堂上变得“看得见、摸得着”。
作为“大学物理B”课程的主讲教师,陆蓉儿授课的学生涵盖化工、化学、新能源等多个专业。这些学生物理基础参差不齐,且课程涉及微积分知识,理解和运用难度较大。为此,她探索出“案例+故事+应用”三元教学方法:讲光的偏振时,解析3D眼镜的工作原理;讲动量、冲量时,介绍火箭发射的全过程;讲相对论中的长度收缩效应时,引入《白娘子传奇》中“缩地成寸”的故事;讲物理学史,分享法拉第研究电磁感应、吴有训验证康普顿效应的坚持与贡献——知识因此变得既有“科技味”,又有“人文味”。
“后排同学请往前坐,后三排不坐人哦!”面对120人左右的大班教学,她借鉴教学督导的经验,推行“前三排、后三排签到”的方式,引导学生靠前就座,并通过课堂提问、小组讨论增强互动。“原本以为物理课很枯燥,没想到陆老师能把焊接专业中的涡流现象讲得这么明白,才知道物理这么有用!”焊接专业学生周培星的话,道出许多学生的心声。
陆蓉儿的用心,收获了学生的认可,她的教学评价常年保持在97至98分。“每当听到学生说‘这门课和想象中的物理课不一样’,我就觉得一切努力都值了。”她欣慰地说。
从“怕物理”到“教物理”的成长与坚守
谁能想到,如今在物理讲台上游刃有余的陆蓉儿,曾经也是一名“怕物理”的学生。“高考后,我被南京大学材料物理专业录取,当时觉得女生学物理很难。”她坦言,直到读研、读博阶段深入学科,尤其是站上讲台后,在反复打磨课程的过程中,才逐渐爱上这门学科。“爱因斯坦曾说过:‘如果你不能简单地解释它,说明你还没有很好地理解它。’现在回头看,‘教’其实是最好的‘学’,很多曾经模糊的知识,都在备课与讲授中变得清晰了。”
2019年,陆蓉儿从南京大学博士毕业后入职我校。面对“大学物理B”80个学时的教学任务,她从零梳理教学大纲,针对不同专业调整授课重点——为焊接专业学生讲物理知识在冶金焊接中的应用,为化学专业学生解析分子原子中的物理机制,让基础课更好地服务于专业学习。
课堂之外,她还积极指导学生参与学科竞赛。2025年,她带领化工专业和人工智能专业的3名学生组队参加江苏省大学生物理实验竞赛,指导他们完成“双激光测距+AI数据处理”课题,最终团队获得省二等奖。“陆老师经常牺牲休息时间帮我们调整光路、分析数据,连实验报告的细节都不放过。”团队成员龚济远表示,原本对物理实验不甚了解的他们,在陆老师的指导下,不仅掌握了实验技能,更培养了科研思维。
“教学不是单向输出,而是和学生一起成长。”陆蓉儿始终秉持这样的育人理念:既要扎实完成课堂教学与竞赛指导等工作,也格外重视学生的反馈,“学生的兴趣和认可,是我不断创新教学的动力。”
此次全国赛获奖,不仅是她个人的突破,更是学校持续推进教学改革、重视青年教师培养的成果。“未来我会继续以赛促教,把比赛经验融入课堂,让更多学生学好物理、爱上物理。”陆蓉儿表示,她愿始终坚守三尺讲台,以热忱与专业,为培育新工科人才贡献力量。
朱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