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中心首页 >> 新闻中心 >> 南工人物 >> 正文

[通讯]四秩春秋勤耕耘 丹心一片育桃李 ——记校第十六届“师德十佳”、化工学院武文良老师

时间:2025-04-02 来源: 作者:韦玮 摄影: 编辑:葛润阳 上传:
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在手机中查看。

他扎根三尺讲台四十载,承担多门课程的教学任务,用工程案例和生活常识生动形象地阐释每个知识点;他积极开展课程思政教学实践,将时钧精神等融入课堂,培育学生的家国情怀;他认真指导学生参加各类学科竞赛,所带班级在各方面表现突出,先后获评“时钧班”“周恩来班”等荣誉称号……他就是校第十六届“师德十佳”、化工学院武文良老师。

深耕三尺讲台创新教学方法

1985年执教至今,武文良老师长期承担“化工原理”“化工原理实验”“化工原理课程设计”和“化工专业导论”等课程的教学任务。他精心雕琢教学内容,注重引入国内外前沿研究成果,巧妙地将工程案例和生活常识融入教学之中, 助力学生快速且精准地理解知识点。

“把茶叶放入热水中,茶叶中的茶多酚等可溶物质的浓度就会高于茶叶外部的水浓度,此时存在着很大的浓度梯度,所以这些可溶物质会快速地从茶叶内部向水中扩散,因此我们能看到水逐渐变色,并且很快能闻到茶香, 这就是分子在较大浓度梯度的驱动下形成的快速扩散。”化工2103班赵剑麒回忆道,武老师在讲分子扩散速率与浓度梯度的关系时,以泡茶为例,将知识点生动地呈现出来,令他印象深刻。

“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为了让学生真正学懂弄通书本知识,武文良老师会跳出书本,演算每一个公式的推导过程,从而让学生真正理解公式背后的逻辑和意义,而不仅仅是帮助学生记住一个抽象的表达式。“武老师在给我们讲解筛板塔操作负荷性能图时,会细致地讲解图中的每一条线代表什么含义、每一条线为什么这么画、每一条线背后的公式如何计算等细节,让我们充分地理解这张图的概念以及线与线之间的关系。”化工2104班霍宏坤说道。武文良老师始终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他积极开展课程思政教学实践,将时钧精神熔铸为育人基因,讲授精馏分离时植入绿色化工理念,解析工艺流程时渗透工程伦理。在一次次的课堂教学中,武文良老师坚持“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同频共振”,逐步引导学生树立家国情怀,其作为课程团队主要成员讲授的课程“化工原理 A”入选第二批国家级一流课程。

注重实践育人提升学生能力

“化工设计竞赛是检验理论的最佳试金石。”武文良独创“项目驱动式”竞赛指导模式,带领学生深入山东京博控股集团有限公司等企业进行实习,在精馏塔前解析取样点的热力学原理,在反应器旁推演工艺参数。

回忆起2021年跟随武老师去实习时的经历,化工1801 班的周凯记忆犹新。当时他们在参观精馏装置的过程中,工厂技术员向他们讲解如何通过特定塔板的取样来判断精馏塔的分离效果的方法,但当他们好奇地追问原因时,技术员只能从经验的角度简单解释,武文良老师作为一名化工领域的专家,现场深入浅出地为他们讲解了这一方法背后的理论依据。 武文良解释道,精馏是基于汽液平衡原理的分离过程,每一块塔板上的液相组成和气相组成都会沿塔高呈现变化, 所以某些特定的塔板往往能反映出整个精馏塔的运行状态。 “武老师的讲解让我们意识到,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是相辅相成的,只有将二者结合,才能真正理解和优化化工生产过程。”周凯说道。

从企业实践到赛事攻坚,他始终强调“理论为基、创新为翼”。长期以来,武文良老师注重开展教学研究,主持及参与省级以上教改课题3项、发表教研论文9篇、主编出版教材3部,获省级以上教学类奖励4项,获省级及以上教学成果奖多项,其中,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江苏省教学成果特等奖各一项。在教学过程中, 武文良老师将自己的专业知识、工程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学生,并鼓励学生充分利用各类学科竞赛平台,在实践中提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别看我们最终拿到了特等奖,但在刚拿到题目时,我们都无从下手,幸好有老师们的耐心指导,我们才逐渐学会了如何进行化工设计。”化工(英才)2102 班钟业辉回忆起 2024 年参加“天正设计杯”第十八届全国大学生化工设计竞赛时的情景感慨地说道,如果没有武文良等老师的指导,就不会有他们卓越的工艺设计和出色的答辩表现。 据介绍,那次赛事的题目是“为某大型化工企业设计一座1,3-丙二醇清洁生产的分厂,要求技术符合我国绿色低碳循环发展要求”,武文良等老师带领并指导他们从可行性研究、工艺方案论证、流程搭建、设备设计及选型、总图与车间布置、经济分析等多个角度进行了准备,很好地展示了项目亮点。“武老师教会我们‘三问法’——怎么想方案、怎么做论证、怎么验效果,这种工程思维让我们终身受益。”化工(英才)2102班的李玮宁感慨道,在武老师的指导下,他们重点展示了设计的创新点,获得评委专家的充分认可。一届又一届的学生在武文良老师的指导下,连续斩获“全国大学生化工设计竞赛”全国总决赛特等奖,正是这种产教深度融合的育人理念,成就了全国化工设计竞赛“十二连冠”的传奇,扩大了学科在国内外的影响,为提升学校人才培养的美誉度作出了贡献。

坚持三全育人赋能学生发展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在武文良老师看来, 教师的职责绝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要在学生迷茫困惑时,化作一盏明亮的灯火,为他们照亮前行的方向。2018年9月, 武文良老师担任化工学院化工1801班、化工1802班的班主任后,始终践行“全程陪伴成长”理念,于新生见面会上绘制“大学成长图谱”,学期分析会上开展“学业诊断把脉”, 毕业前夕开设“职场进阶课堂”,内容涵盖了专业学习、班级事务、安全教育、团队建设、就业指导等多方面。

“我印象最深的是刚入学的那一次班会,武老师在班会上给我们详细讲解了大学生涯的重要事项,包括专业核心课程、实践教学环节、专业毕业要求、大学竞赛、校园文化活动等等,通过武老师的介绍,我才知道在大学里原来有这么多事情要做,这让我下定决心好好学习,努力成为一个学习成绩优秀、综合素质过硬的大学生。”最终,周凯在年级名列前茅,被保研至华东理工大学。“‘化工原理’这门课的难度比较大,虽然武老师不是我们这门课的任课老师,但当他了解到我们对这门课的疑问比较多时,便利用晚上和周末的时间,把全班同学聚在一起进行答疑,我们非常感谢武老师。”化工1802班的高建红由衷地介绍,武老师经常和他们谈心谈话,为他们排忧解难,他自发开展的“化工原理”夜课答疑,更是照亮了他们的求知道路。经过四年的悉心指导,化工1801班、化工1802班在各方面表现突出,两个班的平均英语六级通过率为73.0%,平均读研率为63.5%,化工1802 班还获评“时钧班”“周恩来班”荣誉称号。

韦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