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中心首页 >> 新闻中心 >> 南工人物 >> 正文

[通讯]廿载接力写就双向奔赴的“爱” ——校关工委“夕阳助新苗”助学金捐助活动二十年纪实

时间:2024-07-04 来源: 作者:高明 杨芳 摄影: 编辑:冯羽璐 上传:
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在手机中查看。

20年,在时光的流转中不过是沧海一粟,然而对于一批又一批的老同志来说,却是热心助学的接力、是微光成炬的坚守;20年,在历史的长河中不过是刹那之间,然而对于一届又一届的学子来说,却是被关心关爱的永恒记忆、是接受与反哺的薪火相传。

廿载接力写就双向奔赴的“爱”

——校关工委“夕阳助新苗”助学金捐助活动二十年纪实

在我们美丽的校园里,有这样一群特殊的“园丁”,他们虽已华发满头,但依旧心怀赤诚地以各种方式躬耕“园圃”;他们虽该安享晚年,但依旧热情高涨地以多种渠道关爱学子。他们就是被学生们亲切地称为“夕阳红”的我校离退休老师们,离开工作岗位的他们,怀揣着对教育事业的深深热爱与执着,用一份份沉甸甸的爱心,为渴望知识的新苗浇灌着生命的甘霖,为经济困难的弟子点亮了前行的明灯。

“我们要为经济困难的学生送去一份温暖与希望”

时光的卷轴翻转到二十年前,我们看到了一群富有大爱、心系后生的老者倡议发起的“夕阳助新苗”助学金捐助活动,看到了一群退而不休、助力成长的老师们大爱无言的坚守,看到了一个个“爱出者爱返,福往者福来”的感人故事。

回忆起“夕阳助新苗”活动肇始之初的场景,原化工大学副校长、校关工委原常务副主任黄殿臣仍历历在目。他介绍说,2004年的一天,原化工大学党委副书记、时任校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副主任郭汉鸿对其说道:“学校一年年进校的大学生中,大约有15%的学生比较困难,我们得想办法帮助他们。”于是,郭汉鸿、黄殿臣和材料学院退休教授胡道和三人共同发起倡议,拟了份“夕阳助新苗”助学捐款倡议书,并在2005年元旦前夕离退休工作处举办的迎新晚会上,现场征求老教师们的意见。

“我们中很多人是靠党和政府的助学金读大学成长起来的……我们深知处在长身体、长知识时期的青年学生多么需要关怀……教育的力量能够改变命运的安排,贫困不应该成为学子追梦路上的绊脚石,我们应该为那些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导致学业受阻的学生送去一份温暖与希望。”看了倡议书的内容后,老教师们深有共鸣,当场便有24位老师签名响应,他们纷纷表示,自己是靠国家颁发的“人民助学金”完成学业走上工作岗位的,愿意从微薄的养老金中取出一部分帮助学习上进、生活困难的学生渡过难关,让他们能够继续追梦、寻梦,将来更好地报效祖国。

“在努力助力学生成长成才的道路上,离退休老同志们始终秉持‘爱与责任’的理念,有一分热、发一分光。”校原党委副书记、校关工委常务副主任高明介绍道,“夕阳助新苗”助学金是校关工委倾心打造的助学项目,其命名蕴含着深刻而美好的寓意。美丽的“夕阳”代表着发挥余热、传承爱心的离退休老同志,茁壮的“新苗”代表着朝气蓬勃、积极向上的青年学子,其命名寓意着老同志们如夕阳虽已至暮年,但余晖却如霞灿烂,映照着新苗茁壮成长。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二十年悄然而逝,“夕阳助新苗”助学金设立以来,首倡发起的有些老同志已驾鹤西去,但每年又会有不少新退休的老同志加入进来,薪火相传、生生不息,一批又一批的老同志们正驰而不息地将“捐资助学”当作一项事业做实、做深、做好。

“他们诠释出的大爱故事令人动容”

“很多年事已高的老同志已经不方便到学校,仍然要求子女或亲属将捐款送到学校;有的老同志患病住院仍心系学子,在病榻前委托家人来捐款;有的老同志在外地听说捐款助学,随即汇款认捐;有的老同志在出国探亲前,亲自将捐款送到学校;有的老同志把自己的稿费、奖金、义卖所得全部捐出……”日前,当校党委书记芮鸿岩在“夕阳助新苗”20周年回顾大会暨第20期“夕阳助新苗”助学金颁发大会上,动情地介绍我校离退休老同志的爱心之举时,全场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大家眼睛里闪烁着感动的泪花。

身居陋室、生活俭朴的老人,生前以逝去老伴的名义将夫妇俩的积蓄捐出设立奖学金资助学子,这是怎样的情操?罹患渐冻症而无法言语的老人,在捐出几近20%的卖房治病款后仍执意追捐,这是什么样的胸怀?怀揣赤子之心,归国执教的学者,虽身患癌症,仍一直以火热的心奉献自己、投身公益,这是什么样的品格?章丽华、俞富良、施彩凤三位获“‘夕阳助新苗’助学金感动人物奖”的离退休老同志用切实的行动,响亮地作出了回答:“传承‘爱与责任’,培育希望和未来。”

“君埋泉下泥销骨,我寄人间雪满头。”“江苏最美资助人”章丽华,2001年于老伴胡松林辞世后,将锥心的思念化为关爱学生的大爱,2002年将胡松林教授的生前积蓄和自己的离休金12万元交予学校,在土木学院设立“胡松林奖学金”。该奖学金每年资助四名新生,每人每年1200元,直到他们完成大学学业。此后章老师又每年捐款,这一善举,她连续做了17年,直到离开人世,所捐款项达40多万元。熟悉章丽华的师生都对此感到十分惊讶,他们从没想过这位生活简单、但凡花钱总要掂量半天的老人竟“一掷千金”,因为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夫妇二人每人每月的离休工资也就几百元。2019年,97岁的章丽华老师去世,临终前嘱咐:丧事从简,不设灵堂,不举行告别仪式。一切从简,是老人长期以来的生活习惯。南工大2022届毕业生刘远鹏表示,在校期间,他与其他受助学生去看望章奶奶时,才发现她住在一套建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70平方米小房子里,且房子从未进行过改造装修。他说:“我原以为设立奖学金的人都是大富大贵之人,谁知道章奶奶生活得如此清贫。”离退休党工委原党委书记、校关工委副秘书长钱润男回忆道,自2004年组织开展“夕阳助新苗”捐资助学活动以来,尽管章丽华已单独设立了奖学金,但她还是带头捐款,每年雷打不动地捐出1000元。2016年阜宁遭遇龙卷风灾害,90多岁的章丽华更是亲自到校捐助了2000元。

“屋漏偏逢连夜雨,船迟又遇打头风。”我校原物资处普通退休职工俞富良在妻儿相继离世后,2016年又不幸罹患渐冻症,但他没有怨天尤人,反而在2020年10月捐给学校20万元设立“俞富良”助学金,用来资助贫困生。校离退休党工委书记阳辉介绍,俞富良退休后和患病的妻儿住在一个小房子里,虽然家里负担重,但他热心公益,积极参与校关工委举办的“夕阳助新苗”活动。“这笔20万元的‘巨款’捐赠,是他变卖唯一房产所得100多万元中的近20%。”校离退休工作处处长邢海东感慨地说,俞老师在捐赠后的次年2021年,执意要再向学校捐赠50万元。“我们去看望俞老时,再三表示不能再接受他的捐赠,希望他将卖房款用于治病和晚年生活保障。”校教育发展基金会副处长凌红表示,当时俞老师坐在轮椅上,虽不能讲话,但很“倔”。校离退休工作处办公室主任殷杰记得,口不能言的俞老师很“生气”地把“质问”写在纸上:“为什么不接受我的捐款,我是个老党员,受党教育这么多年,应该要对社会有所回馈。”高明表示,在学校两次拒绝后,2022年11月,俞老师还是委托侄子将10万元直接打到了“夕阳助新苗”助学金账户,今年,他又委托亲属再次向学校表达还要继续捐款的意愿。

“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归国华侨、原基础科部施彩凤老师,为了党和国家的事业,数十年如一日辛勤耕耘在岗位上。退休后,她依旧初心不改、热心助人。“天灾降临,她积极捐款;学子困难,她捐资捐物;同事遇困,她及时援手……”殷杰介绍说,她火热的心房装满了家国事、学子事,唯独忘掉了自己。在身患癌症后,她仍积极参与公益活动,全力以“彩凤”有力的双翼,托举起雏凤翱翔蓝天。

爱的涓涓细流汇成一股股润泽学子健康成长的力量。黄殿臣表示,“夕阳助新苗”助学金对于学生来说不仅是一份经济上的援助,更是一份深情的关怀和期望。在助学金的筹集和发放过程中,关工委始终坚持全面发动宣传与老同志自愿捐款相结合的原则,重在激发老同志们的内生动力。老同志们用自己的行动诠释着“大爱无疆”的真谛,用自己对教育事业的责任担当感染着身边的每一个人。他们积极参与每年南京市“慈善一日捐、济困送温暖”捐款活动;他们积极响应号召,慷慨解囊,用自己的积蓄和退休金为学子们架起一座座通往梦想的桥梁。

“在这个过程中,涌现出了一批令人感动的故事,他们的善举和爱心,不仅成就了我校关工委的一项特色工作,也成就了我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个响亮品牌。”党委常委、副校长郭万牛表示,在助学金的发放过程中,关工委将资助与育人并重,以助学金为纽带,将主题教育、励志教育、感恩教育融入其中。他们精心策划了一系列主题活动,如“学党史、报党恩、立志成才”和“老少共话中国梦”等活动,以激发受助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奋斗精神。老同志们还通过回访受助学子、座谈交流等形式,与他们分享人生阅历和经验智慧,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和感人故事,为学子们提供宝贵的建议和指导。这份深情和关怀如同春风化雨滋润着学子们的心田,激励着他们勇往直前、追寻梦想。许多受助学生表示,他们不仅从老同志身上学到了知识和智慧,更感受到了一种温暖和力量。这种力量让他们更加坚定地相信,只要努力拼搏、永不放弃,就一定能够创造出属于自己的美好未来。

“在爱的双向奔赴中照亮更多学子的前行之路”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历经二十载的风雨洗礼和深情浇灌,“夕阳助新苗”助学金项目已从一株幼苗茁壮成长为一棵历经风雨、枝繁叶茂的大树。

阳辉表示,迄今为止,离退休老同志中已有近3700人次携手参与助学行列,累计捐出了近200万元的善款,惠泽了522名学子。“樊祥飞、方礼龙、郭汉鸿、何南珍、洪履祥、黄殿臣、马福贞、沈复中、施彩凤、宋维新、王广成、肖人卓、羊书荣、袁任重、张瑞芳、赵立华等老同志捐赠了15至20次。”捐款次数超过15次的钱润男对各位老同志的捐款情况了如指掌,他指着一沓沓码放整齐的认捐资料说,“众人拾柴火焰高,我分类整理保存这些资料,是为了记录‘夕阳助新苗’助学活动的发展历程,激励大家传承并弘扬这种助学活动,为后人留下一份宝贵的精神财富。”这些善款如同及时雨滋润着学子们的心田,为他们点亮心中的梦想之光,照亮前行的道路,受惠学子也如小树苗般茁壮成长为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夕阳助新苗’助学金项目,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上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是学校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学生工作处处长黎能进开心地介绍说,受助学生中有的获推免成为名校研究生,有的创办了自己的企业,有的担任公司高管,有的投身教育成为教师,他们带着老同志们的关爱与厚望,踏入社会走上工作岗位,正在成为堪当时代重任的栋梁之才。在助学金的资助和关怀下,爱的单向传递发展为双向奔赴,老同志的大爱与责任担当,深深感染并涵育了在校学生,一些学院的学生组织也积极行动起来,针对退休老教师开展了一系列主题公益活动。他们运用所学的专业知识,上门为老教师维修电脑;他们与老教师结对交流,倾听老一辈的智慧与教诲;他们前往独居老教师的家中,陪伴聊天,送上关怀与温暖。

“除了在学业上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我也积极参加各类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竭力以自己的微光,为国家、社会和人民奉献一份力量。”2022届受助学生、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校友,现就读于中国科学院大学博士研究生的安世林谈及受助体悟时表示,这份爱不断激励着他持续奋进。“老师的爱心滋养并激活了我深埋心中的爱的种子,自经济状况相对好转后,我便开始回馈曾经接受的关爱。”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2015届校友,现在在中冶京诚工程技术有限公司从事设计工作的陈小敏表示,他非常愿意把老师当年对他的关心与爱传递给有需要的人,让他们感受到温暖和爱。据离退休工作处副处长于葳介绍,现就职于江苏省城镇与乡村规划设计有限公司的建筑学院校友王东伟自2013年毕业后,便开始反哺母校,每年给“夕阳助新苗”助学金捐款,已连续捐赠9次,共计9800元。“爱,只有在传承中才能绵延不绝,母校给予的滴水之恩,也当涌泉相报。”这位在校就读五年、仅获过一次“夕阳助新苗”助学金1500元的王东伟诚恳地说。“听说‘夕阳助新苗’助学金也开始接受校友捐款,以后,我每年都会献出一份爱心。”电气工程与控制科学学院2011届校友、现就职于江苏金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陈华慧,在首次捐出1000元助学金后表示。

令人欣喜的是,“夕阳助新苗”助学金项目的影响力还在不断延伸和拓展。它不仅演变为一个多元化的教育基金,设立了多个承载着老同志期望与祝福的奖学金、助学金项目,还将育人触角延伸到了更广阔的领域。“我们刚在南京市第五十中学设立了‘夕阳助新苗’奖学金项目,以不断打响‘夕阳助新苗’助学金的文化品牌,提升该品牌的影响力和福泽学子的范围。”高明表示,学校今年在南京市第五十中学嘉奖了40名品学兼优的学生,激发了他们对知识的渴望和对未来的憧憬,同时,在他们的心中播撒了一颗颗关于“爱和奉献”的种子。

“参与‘夕阳助新苗’助学活动的老同志身上有太多的感人事迹值得我们学习,我们要继续传承和发扬‘爱与责任’精神,携手更多爱心人士共同为贫困学子送去更多的关爱与温暖。”校党委副书记吴胜红在“夕阳助新苗”20周年回顾大会上宣读《关于向“夕阳助新苗”捐资助学老同志学习的通知》时,号召全校师生向老同志学习,更好地传承老同志们的崇高品德。

一生教育,桃李天下;一生奉献,薪火相传。离退休老同志们用一生践行爱党敬业,坚守育人初心,这份坚守和执着不仅让“夕阳助新苗”助学金项目成了学校的一个亮点工程,更让这个项目赢得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和高度认可。第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主任顾秀莲在得知我校关工委“夕阳助新苗”助学活动取得的成效后,给予了高度肯定,特地为“夕阳助新苗”助学金捐助活动20年亲笔题词“夕阳无限好,余晖育新苗”。

高明 杨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