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中心首页 >> 新闻中心 >> 南工人物 >> 正文

[通讯]“向下”的工作生长出“向上”的力量——记校第十五届“师德十佳”、交通运输工程学院高洪梅老师

时间:2023-10-17 来源: 作者:朱琳 摄影: 编辑:王小轩 上传:
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在手机中查看。

在12年的教师生涯中,她在教学、科研、人才培养领地辛勤耕耘,她扎根项目基地、课堂,如春风化雨般走进每个学生的心底。她的工作时时“在线”,而她埋首“地下空间”的研究却常常“不为人知”。她就是校第十五届“师德十佳”、交通运输工程学院高洪梅老师,在“向下”的工作中,生出一种“向上”的力量。

科研反哺教学,

“地下空间”的工作延伸到课堂上

长江岸边,每天几千方流态渣土源源不断地从管道流出,陆续被装船运输到下游需要渣土的地方,高洪梅欣喜地看到,城市里的工程渣土采用流态化处置后,路上的渣土车变少了,清洁运输带来了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目前,高洪梅团队的“工程渣土流态处置与资源化关键技术及应用”项目又增添了新的合作对象,“下一步我们将把这些工程渣土用到长江下游高标准农田、矿山环境治理等项目中,更好地服务长江大保护和生态环境修复,助力长三角一体化协同发展。”

一直以来,高洪梅带领团队成员,深耕岩土工程研究的前沿阵地,以“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为行业的转型升级提供助力,以高水平成果为学科提档升级提供支撑,其研发的盾构下穿桥梁桩基托换、城市建设固废多途径资源化利用等特色技术在多项重大工程中得到应用,取得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地下地铁施工的同时,地上的桥梁仍能正常通行,这项技术真是妙极了!”交通运输工程学院大四学生胡正阳说,每当自己坐上地铁,就会想起高洪梅老师在《土力学》课堂上分享的工程项目,“狭窄空间下地铁盾构下穿桥梁桩基如何施工、如何进行桩基托换,狭窄空间下土体开挖及地基处理如何展开,高老师结合‘南京地铁5号线山西路站-虹桥站区间盾构下穿中山北路桥’项目做了详细介绍,一目了然,让人印象深刻。”

对交通运输工程学院研二学生纪展鹏而言,这个陪伴他从大学走到研究生阶段的项目,更是影响深远。2022年纪展鹏大四,作为毕业设计指导老师,高洪梅琢磨着让他在“盾构下穿桥梁桩基托换”项目中做点事情、开阔眼界。于是,纪展鹏就开始了结构加固方案的设计和后期安全性评价工作。他坦言,接下来的七八个月时间,是他知识储备猛涨的阶段,“这个工作涉及很多学科知识,在以往的课本学习中,我是无法完全企及的,需要一边学习一边工作,通过这个项目,我真正懂得了施工设计是如何开展的,自己的能力和水平也得到很大提升。”纪展鹏同学的毕业设计也因为这个工作而获得江苏省优秀毕业设计二等奖。

在科研反哺教学的摸索实践中,高洪梅组建了一支教学科研一体化团队,把工程项目带到课堂、把企业教授请来学校、把学生请进项目,建设产教融合课程,“地下”的工作慢慢在课堂上和人才培养中“开花结果”。

构建创新模式,

人才培养链“埋”得更深、更长

自2015年以来,高洪梅带领着这支教学科研团队不断发展壮大,目前团队有40余名师生。老师们在深耕课堂教学的同时,立足社会需求做好科研工作,两者相得益彰搭建产教融合育人平台,并以赛促学,鼓励并带领同学们参加双创项目和比赛。南京吉欧地下空间科技有限公司就是课题组老师和2016届硕士毕业生孙晋晶一起成功创办的,目前已经发展为服务业规上高新技术企业,这是这一培养模式的典型成果之一。团队中既有像孙晋晶这样硕士毕业两年后又加入团队的“老学长”,也有像胡正阳这样大三刚刚被吸引进去的新鲜血液,还有像纪展鹏一样,从“新鲜血液”变成“老学长”,舍不得离开、还想继续待下去的“常驻”人员。

为了让学生们尽早接触科研,激发他们的科研兴趣,充分挖掘他们的科研潜力,为今后从事研究工作打下坚实基础,2018年,高洪梅带领团队创造性地构建了“本科生定向培养”模式,面向学院本科中高年级学生,招收有科研潜力的优秀学生进组,提前进行科研学习和训练。

2020年,刚上大三的纪展鹏在高洪梅老师的课堂上了解到高老师团队正在招收本科生,便抱着试一试的想法报名并通过了面试。接下来的一年多里,从对书本的反复钻研,到每天在实验室“泡”15个小时以上,从被安排好的既定课程,到应科研需要而进行的组会讨论、科学实验和生产项目攻关,纪展鹏的生活和学习发生了很大变化,他在不断接受挑战中克服重重困难,潜力被不断激发,对自己的认识和规划也变得更加清晰。“之前,我做的都是纸面的设计,没接触过数学建模和工程设计,加入课题组后才发现,原来我可以做得更多更好,也有能力和信心在未来做出更多研究,服务社会发展。”第一批定向培养的4名同学上交了一张优异的成绩单:发表SCI论文2篇、EI论文1篇、核心论文3篇,被授权7项发明专利,纷纷通过保研或考研留在了高老师课题组。

三年来,数十位优秀学生点燃起创新激情,他们在省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国家级大创项目、全国地下空间创新大赛等双创比赛中屡创佳绩,还有同学注册了公司,实现了成功创业的梦想;学生的学术成果突出,仅2022年,团队指导的本科生就发表了高质量学术期刊论文5篇,申请发明专利30多项。

另一张优异的成绩单上则写满了梦想:他们中越来越多的同学愈加坚定自己当初的选择,并直言要继续走下去。“未来,我还想继续跟着高洪梅老师读博士。”纪展鹏深有感触,“在这里的学习和收获远远超过预期,我想留下来,不仅是因为我爱上了科研,体会到科研的乐趣,还因为这是一个温暖和谐的大家庭,老师们愿意倾囊相授,队友们能够团结一致,我有信心在这里走得更远。”

倾注“三心”育人,

“希望”的种子蓬勃生长

学生们的信赖和信心离不开高洪梅老师多年来倾注的心血,她说,对待学生要有“三心”:一是热心,不忘初心、以生为本;二是耐心,砥砺前行,关心关爱学生的成长过程;三是信心,使命必达、以生为荣,“学生的成长是一位教师的最高荣誉,再苦再累也值得。”

2022年的教师节恰逢中秋佳节,高洪梅老师收到一个特殊的礼物。“我是黄亚珺,感谢您对我的栽培,这是我用我的第一笔工资买的钢笔,祝您节日快乐!”黄亚珺是2022届交通学院城市地下空间工程专业毕业生。在学期间,任课老师高洪梅发现她上课经常不在状态,还缺席了考试,于是便经常与她聊天交流,经过一段时间的接触,方知她患有抑郁症,之后便主动关心关爱,时常贴心交流,并以自己的亲身经历激励她振作,帮助黄亚珺同学顺利走出阴霾。

交通学院博士生许文昊同学曾是高老师课题组的硕士研究生,2020年刚读研究生一年级的他,情感上遇到困惑,精神状态欠佳,高洪梅老师看了出来,便想着分散他的注意力,除了鼓励他每天早起跑步打卡,还时不时抽出时间陪他在操场跑步。“在高老师的贴心陪伴下,我很快‘走了出来’,学习科研也慢慢步入正轨。”许文昊坦言,高老师还经常帮他逐字逐句地修改文章,手把手带他做项目,他也在高老师的帮助和影响下,选择了继续读博深造,“希望以后也能像老师一样,做个‘播种者’,收获满园芬芳。”

从案头灯下的贴心问候和悉心指导,到晨曦操场的师生结对和用心陪伴,十多年来,高洪梅老师怀抱着热心、耐心和信心投入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工作,在学生心中种下一颗颗“希望”的种子。

在孙晋晶眼中,高老师始终把学生和工作放在第一位。他记得,在他研究生临近毕业的时候,接近临产期的高老师晚上十点还在给大家修改论文细节;2014年暑假,高老师顶着38度的高温,还陪着学生在室外做振动台实验。在纪展鹏心中,高老师既是一名对科研十分严谨的师长,又是一名平易近人的知心大姐姐,遇到患病同学、家庭困难的同学,会给予经济上的帮助和情感上的关怀,遇到迷茫和学业困难的同学,会进行及时的干预和有效的指导。

高洪梅老师希望她的学生们能有“一身武艺”驰骋“江湖”,她的学生们却希望能像高老师一样,“一心一意”埋头做好一件事。

 朱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