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汇点讯 聚酰胺54即PA54(俗称“尼龙54”)作为聚酰胺家族的新成员,是家族里的“环保优等生”,然而其原料须由“生物基尸胺”和“生物基琥珀酸”两种菌种生物合成,不仅流程复杂,需使用大量酸碱中和剂,还会产生废盐、二氧化碳等废弃物。日前,南京工业大学生物与制药工程学院陈可泉教授团队指导的NJTech-China团队,通过合成生物学技术,解决了这一问题,并在2025年国际基因工程机器大赛(iGEM)中斩获全球金奖、最佳提升元件奖,并获得最佳生物制造项目提名。

“我们创制智能细胞工厂,利用葡萄糖同步生产尸胺与琥珀酸两种物质,实现酸碱自中和与原位二氧化碳固定,取得了环境友好和碳减排的双重效果,打造了一种聚酰胺绿色低碳的生产方式。”陈可泉介绍,生物基聚酰胺作为一种性能优异的生物基材料,广泛应用于纺织、工程塑料等领域,但传统生物合成聚酰胺的方法仍然存在诸多问题。
传统方法的麻烦在哪?指导老师冯娇副教授介绍道,以前制造聚酰胺54得请“两个不同的微生物团队”干活,一个团队专门造尸胺,另一个专门造琥珀酸。“就像做饭,得去A厨房蒸馒头,再去B厨房炖排骨,流程长且复杂,且两者工作时还会浪费资源,产生没用的废弃物。”指导老师许晟副教授形象地补充道:“而我们是把以前两个各自生产、浪费严重的作坊,变成了一个高效、自给自足,还能‘内部消化垃圾’的‘全能一体厨房’。”
团队队长朱楚宁同学介绍,NJTech-China团队是一支典型的跨学科队伍,师生来自生工、计算机、机械、艺术等学院。项目中,他们构建了“干实验”与“湿实验”双轨并行的研发策略,形成“设计-构建-验证-优化”的闭环,极大提升了研发的精准性与效率。

“为了打造智能细胞工厂,我们选用大肠杆菌NT1003作为‘底盘细胞’,通过合成生物学手段,对其进行了精巧的设计改造。”湿实验组(实验室里验证)组长鹿晨曦同学介绍说,在老师们的指导下,他们为菌株安装了“基因开关”,改造了关键酶、调控了辅因子,精准控制实现了“一菌双产”。
干实验组(电脑里做设计)组长周宸熙介绍,团队搭建了多尺度计算框架,通过系统动力学模拟、酶理性设计、代谢网络优化三大模块为湿实验组提供改造位点,其中利用AI辅助设计与理性改造,对关键酶——赖氨酸脱羧酶进行优化,引入二硫键作为“分子稳定器”的策略,使其酶活性提升113%,荣获了最佳提升元件奖。
人类实践组(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组长叶雨辰同学介绍,除了技术突破,团队高度重视科普与推广,制定了“洞察-启动-改进”的3i人类实践模型,积极与企业、高校和公众互动,普及生物基材料知识,提升社会对绿色制造的理解与接纳。
“一菌双产”破解传统工艺环保痛点。团队成功构建的利用葡萄糖同步生成尸胺与琥珀酸(聚酰胺54两种关键前体)的“智能细胞工厂”,不仅简化了传统生产流程,更实现了生产过程中的酸碱自中和与原位二氧化碳固定,显著减少了中和剂使用量和废盐排放,真正实现了绿色、低碳制造。
团队表示,未来将继续推动该技术的发展,让合成生物学的创新成果真正赋能环保产业,助力绿色低碳发展。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谢诗涵
通讯员 杨芳
2025年11月15日《交汇点新闻》:https://jhd.xhby.net/share-webui/detail/s6918285ae4b054c4a0b07930?t=17631909784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