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中心首页 >> 新闻中心 >> 媒体视角 >> 正文

〔江苏科技报〕1300余位学者共探材料创新之路——第二十届全国青年材料科学技术研讨会在宁举办

时间:2025-11-12 来源:江苏科技报 作者:王秋辉、朱琳、葛思佳 摄影: 编辑:葛润阳
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在手机中查看。

10月31日至11月2日,由中国材料研究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以下简称“材料青委会”)主办、南京工业大学承办的第二十届全国青年材料科学技术研讨会在南京召开。本次大会以“加强沟通交流、拓展合作领域、深化合作层次、推动共赢发展”为主题,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百余所高校和科研院所的1300余人参会,共同为材料科学技术发展建言献策。

“十五五”规划建议明确提出,加快新能源、新材料、航空航天、低空经济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开幕式上,材料青委会主任、清华大学教授宋成表示,面对新形势与新使命,如何以材料科学的原始创新引领前沿技术突破,以基础研究的深化支撑产业高质量发展,已成为材料人必须回答的时代之问。“新材料作为基础与先导,肩负引领产业变革、保障产业链安全、塑造国家竞争新优势的重任。”

省科协党组书记、副主席过利平介绍,江苏始终将科技创新摆在高质量发展的核心位置,致力于搭建高水平学术交流平台。“十四五”期间,江苏已有3个材料产业集群入选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他期待与会学者在这片创新热土施展才华,为江苏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贡献力量。

南京工业大学党委书记荆晅介绍了该校材料学科的发展历程,更强调了青年学者的责任:“要聚焦学术真问题,胸怀‘国之大者’,将个人研究融入国家战略需求,勇于探索材料科学的‘无人区’。”

会场展台上,南京工业大学教授、微旷科技总经理李仁庚所带来的“极端环境X射线原位CT开发与应用”正是青年学者从科研到产业的生动案例。“常规CT只能观测出材料在常温下的性能,而原位CT就像是一双智慧的透视眼,通过三维定量观测,让我们能直观看到在高温、低温、腐蚀等真实工作情况下,材料的缺陷如何影响整体性能,从而精准优化工艺。”李仁庚介绍,他们通过产学研深度融合,将高校的技术成果变成产品,从实验室的样品台走到产业化的生产线。目前,该技术已在230余家高校和研究单位得到应用,团队每年能够为各领域客户提供上千组高质量CT测试服务。

南工大材料学院院长崔升介绍,本次大会以“全方位展示材料科技前沿”为目标,设置了大会特邀报告及20个分论坛,覆盖先进钢铁材料、钛合金、高温合金、生物医用材料、先进能源材料、低碳环境材料等多个细分方向。在前沿技术交流中,多位院士的研究成果备受关注。中国科学院院士陈光在报告中详解了高温轻合金及应用技术,他提出“全过程控制凝固与相变”学术思想,成功突破传统定向凝固技术局限,将TiAl合金从多晶材料升级为单晶材料,实现了700摄氏度长时使用的突破,为我国航空发动机叶片轻量化、低成本发展提供关键支撑。

作为材料青委会的高水平品牌会议,全国青年材料科学技术研讨会自1987年以来,已成功举办十九届。此次第二十届大会的召开,标志着该会议搭建起青年材料人才学术合作与成长的坚实平台。

2025年11月8日《江苏科技报》:https://article.xuexi.cn/articles/index.html?art_id=10181393958263320069&source=share&study_style_id=feeds_opaque&reco_id=10353ab23218c0a88663000u&share_to=wx_single&study_share_enable=1&study_comment_disable=0&ptype=0&item_id=101813939582633200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