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分钟能做什么?对于南京工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赵雪彤老师来说,三分钟足以点燃一场教学创意的“微革命”。在第八届全国数字创意教学技能大赛国赛现场,她以一场简约而不简单的微课展示“交互媒体设计——可穿戴设备的体验革命”,从全国574所高校、5620名教师的4581件作品中突围,斩获国赛二等奖。

“国赛的三分钟展示,不是照本宣科的讲台,而要成为一场能‘钩住人’的小型发布会。”回忆参赛经历,赵雪彤的创作逻辑藏着对“艺术感”的极致追求——她跳出传统教学展示的框架,把短视频的“钩子思维”、品牌发布会的美学,都融入展示细节中。一开场,她就抬手亮出智能手表,以生活场景提问:“大家平时戴智能手表时,是不是觉得它特别贴心?你坐久了,它会震一震提醒你活动,运动完,它又弹出动画鼓励你。”这番话拉近与评委的距离,也自然引出“可穿戴设备”的主题。“现在的短视频,前10秒抓不住人,用户就会划走,教学展示也一样,得用熟悉的场景先‘钩’住人。”
在PPT制作上,她摒弃满屏文字的传统风格:讲手表功能时,用动态图标替代静态文字;阐释手表的数据映射逻辑时,用流畅的动态图表展示“健身圆环”如何用颜色变化直观呈现运动量;讲稿逻辑更是层层递进,从“生活场景引入”到“交互设计原理拆解”,再到“创意案例拓展”。三分钟的展示既有知识密度,又不失趣味性。
“软件永远是工具,案例才是连接知识与实践的桥梁。”在日常教学中,赵雪彤始终保持案例库“流动更新”——把行业最新技术、最热趋势“搬进”课堂,让学生跟着市场需求进行创作。

在研究生“交互媒体设计实践”课程中,她援引从网页、手机APP 到AR/VR、AI实时生成交互的全链条案例,让学生直观看到技术迭代轨迹;在本科生课程里,她设计“轻量化练习”,让学生能清晰看见自己的成长,学习积极性自然高涨。
“赵老师的课从来不是泛泛讲理论,而是精准剖析实际项目中的难点。”南京工业大学艺研2301班史初宇说,每堂课结束后,赵老师都会把软件使用技巧、制作步骤整理成文档发给大家,连注意事项都标得清清楚楚,让 大家记知识点特别省心。更让学生感动的,是她十年如一日的“一对一”指导——从创意构思到作品落地,每个阶段都细致沟通,确保每个学生的创意都能被看见、被实现。

赵雪彤坦言,她也常向学生“取经”,了解他们关注的新技术、新潮流,“要和学生一起探索,让课堂跟着行业跑、跟着创意跑。”
艺术设计学院2023届本科毕业生赵王娇至今记得,在毕业设计《无归山》的创作过程中,赵老师是如何引导她聚焦有温度的故事的。“最初我想做科幻题材的追逐戏,满脑子都是‘炫技’。赵老师没有否定我,而是引导我挖掘身边的故事。”在赵雪彤的启发下,赵王娇想起了小区里一位被拐七十多年仍未寻亲成功的老太太,决定用水墨风格的2D手绘动画讲述这个故事。“赵老师帮我调整方向,摒弃宏大的‘打拐反拐’概念,聚焦老太太‘一生寻亲’的情感困境,作品一下子就有了灵魂。”
在课程设计中,赵雪彤把思政元素藏在细节里。《虚拟叙事设计》课上,她允许学生用三维软件建白膜、用AI辅助渲染提高效率,但要求剧本构思、分镜设计等“骨架”部分必须自己完成。“技术再先进,也替代不了人的情感和思考。”她常对学生说,“艺术创作的根本,是用作品温暖社会、影响他人——这也是我们培养人才的终极价值。”
从赛场的创意迸发,到课堂的知识流动,再到思政的润物无声,赵雪彤始终用行动诠释着艺术教育的真谛:“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我希望我的学生不仅会用软件、懂设计,更能找到创作的初心,让艺术成为照亮生活的光。”
通讯员朱琳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姜静
2025年11月3日《紫金山新闻》:https://m.zjsnews.cn/news/82734854217510705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