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31日至11月2日,第二十届全国青年材料科学技术研讨会在南京召开。本次大会以“加强沟通交流、拓展合作领域、深化合作层次、推动共赢发展”为主题,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百余所高校和科研院所的1300余人参会,其中院士及国家级高层次人才250余位,大家共同为材料科学技术发展建言献策。

开幕式上,中国材料研究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主任、清华大学教授宋成指出,面对新形势与新使命,如何以材料科学的原始创新引领前沿技术突破,以基础研究的深化支撑产业高质量发展,已成为材料人必须回答的时代之问。“新材料作为基础与先导,肩负引领产业变革、保障产业链安全、塑造国家竞争新优势的重任。”
南京工业大学党委书记荆晅,回顾了南京工业大学材料学科的发展历程,更强调青年学者的责任:“要聚焦学术真问题,胸怀‘国之大者’,将个人研究融入国家战略需求,勇于探索材料科学的‘无人区’。”
南工大材料学院院长崔升介绍,本次大会以“全方位展示材料科技前沿”为目标,设置了大会特邀报告及20个分论坛,覆盖先进钢铁材料、钛合金、高温合金、生物医用材料、先进能源材料、低碳环境材料、增材制造等多个细分方向。每个分论坛均包含邀请报告、口头报告与墙报展示环节。经专家评议与学者意见综合考量,大会最终评选出10个优秀墙报奖,以表彰青年学者的突出科研成果。此外,大会还同期召开了材料青委会第十届全体理事会。
在前沿技术交流中,多位院士的研究成果备受关注。中国科学院院士陈光在报告中详解了高温轻合金及应用技术,他提出“全过程控制凝固与相变”学术思想,发明“液—固与固—固”相变协同控制的晶体生长方法,成功突破传统定向凝固技术局限,将TiAl合金从多晶材料升级为单晶材料,实现了700摄氏度长时使用的突破,解决了此前650摄氏度的应用瓶颈,为我国航空发动机叶片轻量化、低成本发展提供关键支撑。
各分论坛同样亮点纷呈。在先进能源材料领域,与会专家围绕能源转换与存储领域展开深度探讨,在能源转换方向,提出“通过分子工程和界面改性,调控聚合物光伏器件异质结界面能级排列与载流子传输动力学”;在电化学储能方向,展示了有机光电材料“在快速离子嵌入/脱出、可逆氧化还原反应中的独特优势”;在电催化材料研究中,明确了“构建局域微环境(限域效应、界面电场调控等)增强催化反应动力学”的创新路径,为下一代高效能源材料开发奠定理论与技术基础。
作为材料青委会的高水平品牌会议,全国青年材料科学技术研讨会自1987 年首届举办以来,每两年一届,已成功举办十九届。此次第二十届大会的召开,不仅标志着该会议在材料科技领域迈入“新坐标、新纪元”,更搭建起青年材料人才学术合作与成长的坚实平台。
本次大会,由中国材料研究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主办、南京工业大学承办的。
通讯员 王秋辉 朱琳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姜静
2025年11月4日《紫金山新闻》:https://m.zjsnews.cn/news/82734861776653419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