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汇点讯 四十载砥砺奋进,四十载春华秋实。近日,南京工业大学举行生工学科办学四十周年发展论坛暨生物医药与大健康行业校友会成立大会。近500名来自全国各地的校友和在校师生代表齐聚一堂,共忆办学荣光、共话学科未来、共绘产学研融合新蓝图。

四秩深耕,筑就生工学科国内领先高地
“从一间生物化工教研组起步,到如今学科群蓬勃发展,我们始终与国家战略同频共振。”南京工业大学党委书记荆晅在致辞中,深情回顾了该校生工学科四十年的奋进历程。1985年,欧阳平凯院士在此点燃生命科学火种。历经四十载深耕,该学科已形成覆盖生物工程、药学、食品科学的完整本硕博人才培养体系,坐拥国家生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国家级平台,汇聚应汉杰院士等国家级人才,跻身江苏省优势学科集群行列。
四十年间,学科始终坚扣“四个面向”,在合成生物学、绿色制药等前沿领域勇于突破,成功破解多项“卡脖子”技术难题,累计斩获国家科技“三大奖”7项;累计培养各类高素质人才2万余名,涌现出戴厚良院士、应汉杰院士、黄和院士,以及泸州老窖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刘淼、南京新工投资集团董事长王雪根、江苏柯菲平医药董事长秦引林等一批杰出人才。
“铸魂育人是我们不变的初心,科产教融合是育人密码。”该校生工学科徐虹教授坦言,学科始终坚持“理论+实践”双轨培养,既要求学生夯实理论基础,更鼓励他们走出实验室、深入产业一线,将论文真正写在祖国大地上。
南工大生工学科2009届博士毕业生冯小海的创业故事,正是这一培养模式的生动展示。在学校开放机制支持下,他与徐虹联合创立的南京轩凯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15年间成长为行业领军者。“我们本科毕业设计就介入产业化研究,硕博士阶段聚焦可落地产品研发,这种培养让我们的工程动手能力和产业化思维更突出。”冯小海说。秦引林带领的柯菲平医药,在欧阳平凯院士指导下布局20项创新药研发,其自主研发的1类新药“凯普拉生”2023年上市、2024年纳入国家医保,团队基于诺贝尔奖技术研发出靶点创新药,更是与法国Abivax共同推进全球临床阶段,临床数据显示其具备成为“多适应症抗炎平台药物”的潜力。

搭建“连心桥”,开启产学研协同新篇章
“成立行业校友会,是学科发展的必然选择,更是服务国家战略的责任担当。”大会现场,生物医药与大健康行业校友会正式揭牌,秦引林当选首任会长。该校友会整合100余家校友企业资源,覆盖生物医药全产业链,旨在构建“校友互助、校企协同、行业共兴”的生态体系。
“生物医药产业正被新技术重塑,复合型人才与协同创新平台需求迫切,校友会成立恰逢其时。”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大学校长何学军校友的观点,道出了行业共识。事实上,南工大生工学科在产学研领域早已积累深厚底蕴。南工大科学研究院院长姜岷介绍:“学科每年涌入大量来自企业的科研经费,部分论文当年即实现千万级转化。”大会期间,南京轩凯生物等校友企业与母校签署产学研合作协议,深化协同,开展科研攻关。
对于校友会的未来,秦引林明确了“三大核心任务”:打造“有温度的校友之家”,建立“地域+行业”双维度联络体系,推出校友成长帮扶计划;搭建“高效能的合作之桥”,依托母校科研资源与校友企业产业优势,构建“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机制;构筑“引领型的行业之台”,牵头组建“校友智库”,推动校友资源参与国家重大科研项目与产业规划。
王雪根则提出具体合作设想:“我们期待与校友会共建概念验证中心或中试平台,解决科研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共设创投基金,撬动社会资本支持校友创业,重点关注医工融合等新兴领域;依托南京‘生物医药产业地标’政策,共促跨区域协同,助力学科成为长三角健康产业的重要引擎。”

聚焦前沿动态,共绘产业发展蓝图
作为大会的“智慧核心”,生物医药与大健康发展论坛汇聚 7 位校友专家,从政策、技术、法律、转化等多维度分享前沿洞见,为产业发展提供“南工大视角”。
南工大生物与制药工程学院院长陈可泉回顾学科发展并展望未来:“我们将持续聚焦生物制造前沿,推动技术创新与产业应用深度融合,为健康中国建设贡献‘南工大方案’。”
此外,校友专家还就高端科技信息资源如何赋能生物医药研发、生物医药知识产权保护以及非粮生物制造技术革新等问题进行了分享、交流。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谢诗涵
通讯员 朱琳
编辑:李睿哲
2025年10月21日《交汇点新闻》:https://jhd.xhby.net/share-webui/detail/s68f7126fe4b071135945ac31?t=17610236387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