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中心首页 >> 新闻中心 >> 媒体视角 >> 正文

〔新华日报·交汇点〕南京工业大学教师沈晓冬:以“砼心精神”铸就材料强国之路

时间:2025-09-11 来源:新华日报·交汇点 作者:程晓琳 摄影: 编辑:潘雨轩 上传:
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在手机中查看。

个人简介

沈晓冬,南京工业大学教授,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首席科学家,教育部“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创新团队负责人。他坚守材料强国、科技报国初心使命,引领我国掌握“低碳水泥”关键技术;打破外国专利封锁,建立气凝胶材料完全自主知识产权体系。他将国家重大需求融入课程教学,领衔的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专业入选首批国家一流专业,成为全国同专业中首个通过中国工程教育认证的专业,相关成果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江苏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特等奖。

“真正的材料人,要把实验室的星光,锻造成国家所需的有用之材。”南京工业大学沈晓冬教授坚守材料强国、科技报国初心使命三十载,始终以“务实、正气、创新、稳健”的作风开展教育科研工作,培养了大批材料领域创新人才。他是教育部创新团队负责人,是我国无机非金属材料科学领域诚朴笃实的传承人,是默默践行科技自立自强的躬耕人。



工程师的初心——从车间到讲台的信仰坚守

1994年,放下水泥厂车间的工作、重返母校南京化工学院(现南京工业大学)攻读博士研究生的沈晓冬行囊里,装着一摞写满产业痛点的笔记:“水泥制备过程能否节能减排、水泥熟料品质怎么提升……”

水泥生产过程中,烧、磨两个环节能耗大、碳排放高,如何降低这些“高指数”是水泥行业亟需解决的问题,也是国家节能减排的重大任务。沈晓冬将工程师的务实与科学家的远见熔铸一体,带领“973”项目团队在水泥低能耗制备与高效应用的基础研究上取得重大突破,引领我国掌握“低碳水泥”关键技术,解决了我国水泥工业可持续发展在资源、能源和环境负荷方面的瓶颈问题。2009年,沈晓冬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才,相关成果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教育部技术发明奖二等奖、江苏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

科学家的担当——创新破解“卡脖子”技术难题

三十多年来,沈晓冬一直带领团队致力于先进硅酸盐材料的研究,是国际上较早开展气凝胶材料研究的先行者和产业应用推广的践行者。作为中国气凝胶材料分会创会会长,他带领团队日夜奋战在实验室和生产车间里,研发出全球首创的“1025产品”(耐1000℃高温,导热系数<0.025W/m·K)。他独创的陶瓷纤维三维网络增强技术,宛如为气凝胶注入坚韧的筋骨,使其抗压强度提升8倍至10倍,成为全球唯一电池包内部长时间耐受1000℃、短时间耐受1300℃高温的“防火墙”,并攻克了耐高温气凝胶网络结构调控与低成本制备关键技术,为气凝胶的产业化应用奠定了坚实基础。在新能源汽车快速发展的背景下,该技术能有效阻止电池热失控引发的热蔓延,为驾乘人员争取到宝贵的撤离时间。

科技自立自强,是深植于科学家骨血中的倔强与坚守。面对来自美国、德国等国的技术壁垒与专利封锁,沈晓冬迎难而上,以卓越智慧突破重围,取得国内外授权核心专利50余件,发起召开气凝胶材料国际学术研讨会,建立国际第一个气凝胶材料行业协会,成立国际上第一个气凝胶材料重点实验室,推动建立国际上第一个全产业链的气凝胶材料产业体系。他个人先后获评江苏省第二届十大杰出专利发明人、2023年度全国建材行业十大科技突破领军人物,成果入选2023年度江苏省行业领域十大科技进展,获评中国建筑材料联合会中国硅酸盐学会建筑材料科学技术奖一等奖,实现了我国气凝胶前沿材料产业技术从国际跟跑、并跑到领跑的跨越。

“做顶天立地的科研”是南工大人的传承。沈晓冬坚持科研攻关与创新创业深度融合,通过专利转化服务新材料企业,年产2.4万立方米气凝胶隔热产品的生产线已全面投产,总产能接近3万立方米,产值高达3亿至5亿元,产品被宁德时代、比亚迪、美国FLUENCE、欧洲圣戈班等全球龙头企业广泛应用,强力支撑了国家新能源发展安全与节能减排。“真正的科技创新不应止步于实验室,而应该服务于社会,造福于人民。”沈晓冬带领团队以技术为刃,凿穿市场壁垒,把“中国制造”变成了“中国方案”——这正是他们最深切的骄傲。

教育家的情怀——以产业薪火培育时代栋梁

沈晓冬是扎根科研领域的带头人,更是躬耕教坛的引路人。他始终践行“四有”创新育人理念,在担任学校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期间,坚持将国家重大需求融入课程教学,积极推动构建“本科有创新意识—硕士有创新能力—博士有创新突破—教师有创新成果”的产学研用协同育人模式,引导新工科学生成长成才。他领衔的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专业入选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江苏省品牌专业和江苏省产教融合型品牌专业培育点,是全国同专业中首批通过工程教育认证的专业;教学成果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江苏省教学成果特等奖。

“材料是凝固的历史,科研是育人的阵地。”沈晓冬坚持把学院的“砼心精神”贯穿育人全过程,以“做学生为学、为事、为人的大先生”为毕生追求,在科研创新中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悉心引导和帮助每一位学生。作为沈晓冬的博士生,卢嘉欣深感幸运:“沈老师总是鼓励我们要踮着脚尖搞科研,俯下身子搞科创。他会引导我们自己去查文献、找方法、做实验,也正因为这样,大胆思考、自主探索成了我们的习惯。”如今,沈晓冬已培养出了149名毕业研究生,其中58名博士,他们活跃在航空航天隔热材料、生态环境保护、能源转化与储能等领域,逐渐成为各领域的中坚力量,延续着师者薪火,贡献于时代所需。

六十载人生,三十载耕教。从车间技术员到国家“973”首席科学家,沈晓冬教授以产业一线的实践智慧、破解“卡脖子”技术的科学家担当、重构新工科教育的教育家情怀,生动诠释了“砼心精神”的时代内涵。

编辑:程晓琳

2025年9月10日《新华日报·交汇点》:https://jhd.xhby.net/share-webui/detail/s68c16284e4b0a4a27e850a68?t=17575933087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