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日前,“2025江苏教师年度人物”遴选推荐活动结果出炉,10名教师当选。本报本期刊发年度人物报道《大爱润桃李 担当铸师魂》,在二、三版推出他们的事迹介绍,讲述年度人物扎根一线、潜心育人的感人故事,与读者一起感悟优秀教师代表的师者担当和大爱情怀。敬请关注。
在第41个教师节到来之际,我省各地各校举行形式多样的主题活动,表达对教师的敬意和祝福。图为9月9日,太仓市科教新城实验小学三(4)班的学生为教师送上绘画作品。
计海新 摄
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近年来,江苏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的重要指示,把教师队伍建设放在江苏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教育强省建设大局中来把握,坚持以教育家精神为引领,培育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全面实施铸魂强师行动,大力选树优秀教师典型,积极营造尊师重教的良好氛围。
在第41个教师节来临之际,“2025江苏教师年度人物”遴选推荐活动结果揭晓,启东市合作小学王辉等10位教师当选。他们当中,有的多年扎根乡村学校,忠于职守、甘于平凡,点亮山区孩子梦想;有的深耕特殊教育一线,甘当人梯、奋力托举,让每个孩子都拥有人生出彩的机会;有的潜心科研,带领团队破解“卡脖子”技术难题、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有的不辞千里奔赴祖国边疆地区,架起民族团结进步的桥梁……他们用实际行动交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有力答卷,全面展示了新时代江苏教师阳光美丽、爱岗敬业、甘于奉献、改革创新的光辉形象。
于无倦中踏征程
有这样一名“红色追梦人”——23年来带领学生徒步4万公里重走革命路,足迹北至北京、南达海南、西抵通江,累计行程可绕地球赤道一周,他就是江苏省淮北中学教师陈经山。每年寒暑假,他都开展“铁流千里慰忠魂”系列徒步活动,与学生一起走过韶山、踏过川陕革命路、爬过罗霄山脉……“行走的思政课”让“铁流”队员们感悟道:“青春在烈日下曝晒,人格在行走中完善。”跟随陈经山徒步的千余名学生中,36人选择报考军校,12人荣获省级以上“新时代好少年”称号,48人踊跃投身乡村建设一线。
陈经山主导“课堂+实践+公益”立体式教育,创立“星火爱心社”,行走路上开展公益活动380多次,累计捐款超百万元、资助特困生220人,足迹遍布20个革命老区:在延安为失学儿童送去书包,在瑞金与老兵共唱红歌,在洪泽湖湿地宣传环保知识……今年春天,57岁的他拟定了新计划:筹建“红色教育联盟”,将学校的红色教育实践经验辐射到更多的革命老区学校。“坐而论道不如起而行之。”陈经山如是说,并矢志不渝、孜孜不倦地带领学子们阔步行走在新时代的教育长征路上。
“从事培智教育,就像陪着蜗牛散步。”金湖县特殊教育学校教师高春英31年如一日,用极致的耐心守护智力残障儿童成长。她提炼出“生活化”教学方式,手把手指导和陪伴特殊孩子在触摸、体验中学习,开展的“生存及生活教育”研究获省教学成果奖二等奖。高春英积极推动融合教育,坚守送教上门第一线,为学校每个智力残障孩子及家庭量身定制“幸福课堂”。在她的带领下,先后有40名重度残障儿童接受上门送教,其中8名进入特殊教育学校就读。
高春英坚信:“残障孩子可以同享幸福。”特教路漫漫其修远。她的身后留下一串串带着温度的脚印,还有无数正在绽放的花朵。
于无声时润心田
“我最看不得贫困学生及家长流泪。”扎根乡村教育41年的启东市合作小学教师王辉常这样说。刚工作时,他就从微薄的积蓄里拿出一部分资助辍学学生重返课堂,后来又常年向市“希望工程”捐款。每每获得“园丁奖”“骨干教师”考核奖、“最美家庭”奖、“见义勇为”奖等奖项时,王辉都将奖金悉数捐出,“要把这些奖励用到最有意义的地方”。这些年来,爱心助贫已成为他的生活方式——个人爱心助学达16万元,累计资助学生超过120名;创建启东市达育小学“爱心基金”,每年教师节都带领教师献爱心,先后帮助200多名学生;联系爱心企业家筹集善款,捐助近100万元帮扶特困学生。
2010年起,王辉兼任启东市合作镇乡村少年宫负责人,八方奔走筹集经费、招募师资、提供保障,免费培训学生达1.2万人次。2023年,他整合全镇资源创办镇暑期“公益班”、村“校外辅导站”,解决家长后顾之忧。
在扬州这方教育沃土上,汶河小学东区校校长张燕以顽强不屈的意志与癌症抗争,凭借非凡魄力领航学校发展,用拳拳真情守护师生成长,谱写了一曲令人动容的教育赞歌。她坚持党建引领,持续探索省级“一校一品”党建品牌——红匠工作室发展;创新构建以“红匠教师、红樱中队、红情家庭”为主体的“三红”党建发展格局,受到上级领导高度评价。在她和教师们的努力下,学校被评为省依法治校示范校和省红十字会示范学校。
张燕创设“生命·成长”润心赋能课程,让每个孩子都感受到关爱与尊重。为了打造以儿童为中心的校园环境,她拆除教学楼所有尖锐的装饰、换成圆角设计的互动墙,改造洗手台便于不同身高的孩子使用。患病后,她在病床上仍坚持通过视频关爱和鼓励特殊学生群体、指导教师赛课和教研。张燕深刻诠释了教育家精神的真谛,引领激励更多教师在争做“大先生”的征程上奋勇向前。
于无畏间跨山海
2020年初,一封来自遥远青藏高原的信寄送到南京市教育局:“在我心中,他是‘不忘初心’的最好诠释,给我和我的同学们树立了榜样……”写信人是青海省湟源县高级中学一名高三学生,字里行间满是对江苏省六合高级中学化学教师厉业余和南京教育的感激。2018年8月,厉业余赴青海省湟源县开启为期一年半的支教工作。他克服高原反应,主动接手高三两个班级的教学任务,几乎每个周末、每天晚自习都给学生辅导答疑。在他与教师们的共同努力下,所带学生学业成绩取得历史性突破。他还先后资助17名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让他们拥有人生出彩的机会。
作为南京市高中化学学科带头人,厉业余积极探索教改新路径,“深度研课”等活动辐射青海、陕西等受援省份;主持的名师工作室为多名青年教师搭建专业成长的平台;指导多名学生在国家和省级竞赛中获奖。他先后获评省模范教师、南京市“师德标兵”和“南京好人”。在他看来,课堂永远是主阵地,传承教育薪火才能点亮学生的未来。
边疆万里之遥,丈量出一名又一名教育工作者的赤子之心。2024年盛夏,已在昆山乡村教育沃土深耕22年、荣誉满载的昆山市张浦震阳实验学校教师石国华毅然作别家园,挑起苏州市第三批“组团式”援疆支教团团长的重任,奔赴祖国西陲新疆克州阿图什市,担任昆山育才学校校长。他将昆山的教育管理经验与当地实际深度融合,创新实践出“选—训—管—评”一体化模式,成立“苏老师工作站”“学科工作坊”“青年教师成长营”,筹办“万山大讲堂·第四届江苏名师送学克州”活动,组织“2025‘石榴籽’昆阿青少年手拉手夏令营”,架起一座座苏克教育连心桥。三尺讲台外,石国华还时刻牵挂着师生生活的点点滴滴:为校图书馆充实书籍读物、为校篮球女队筹集物资、为病困学子爱心募捐,把一件件大事、小事、实事办进阿图什群众的心坎里。
到阿图什市不久,石国华就申请成立援疆教师团临时党支部,并带领大家重温入党誓词。他在帕米尔高原上默默耕耘的这些日子,有力诠释了“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
“一定要让连云港成为‘疆娃’终身铭记的第二故乡!”连云港高级中学教师孙浩14年倾情学校“新疆班”管理,亲昵地称孩子们为“疆娃”,助力千余名新疆学子进入高校深造。他既当老师又当家长,帮助“疆娃”克服语言关、生活关,带领他们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陪伴他们过佳节、吃团圆饭,精心照顾患病“疆娃”。孙浩与“疆娃”们唱响《我和我的祖国》快闪活动、带着“疆娃”在连云港革命纪念馆创新启动“实景课堂”,受到社会热切关注,连云港高级中学被评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和省首批民族工作“红石榴家园”。
这些年来,孙浩带领教师团队跋涉新疆南北20余次,走访100多名“疆娃”家庭,耐心倾听农牧民学生家长的诉求与期望,向他们宣传党和国家对新疆教育事业发展的政策与关怀。黄沙漫天的戈壁滩上,偏远简朴的村落里,留下了孙浩和教师们的坚定足迹,回荡着新时代家校共育、民族团结的动人赞歌。
于无山处筑高峰
“真正的材料人,要把实验室的星光锻造成国家所需的有用之才。”34年前,水泥厂车间的沈晓冬放下图纸,带着写满产业痛点的笔记重返校园攻读博士。如今的他,已是南京工业大学教授、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在沈晓冬身上,工程师的务实和科学家的远见熔铸一体:他在高胶凝性熟料组成与结构、熟料烧成和水泥粉磨等关键环节的基础研究上取得重大突破,引领我国掌握“低碳水泥”关键技术;打破国外专利封锁,建立气凝胶材料完全自主知识产权体系,实现了从国际跟跑、并跑到领跑的跨越。
沈晓冬领衔“无机非金属材料及应用”创新团队,该专业入选首批国家一流专业,成为全国同专业中首个通过中国工程教育认证的专业,相关成果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等。他以产业一线的实践智慧、破解“卡脖子”技术的科学家担当、重构新工科教育的教育家情怀,生动阐释了“砼心精神”的时代内涵。
2024年夏,61岁的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徐海燕在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上夺冠。她表示:“距离退休还有3年半,但是我仍然愿意携手年轻教师继续前行,共同见证学生们的破茧成蝶。”执教41年,她始终以“新兵”自居,诠释“心中只有课堂,眼里只有学生”的赤诚情怀。
徐海燕40岁时毅然赴海外留学深造,归国后,自学30余种软件,将“传统运筹学”创新升级为“数智运筹学”;开发具有原创性的冲突分析决策支持系统,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她主讲的“运筹学”课程被教育部评为“来华留学生英文授课精品课程”,她还推荐50多名师生赴国外访学,架起中外学术合作的桥梁。
“以文化人、向美而行”是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数字艺术学院院长项建华始终秉持的教育理念。她坚持推动产教融合,以“课程模块化、教学项目化、实训生产化、作品产品化”为路径,培养精通数字技能、善于团队协作、会讲中国故事的高质量数字艺术工匠。
多年来,项建华牵头研制教育部职教本科动画专业等国家教学标准,主持建设国家数字非遗虚拟仿真基地,开发26门虚仿课程、500余个交互项目,打造“情景+互动+沉浸”高仿真学习环境;主持建设“插画角色设计”等“十四五”职业教育国家在线精品课程,惠及学习者超128万人次;领衔申报的文化大数据产业学院入选“全国文化艺术职业教育和旅游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双师型’教师创新发展计划”;带领中青年教师勇攀科研高峰,获评第二批国家级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协调百所院校、企业成立虚拟教研室,成立智慧课程联盟,建设文化大数据产教融合共同体。她以炽热的教育情怀、前瞻的职教理念和卓越的育人成果,在数字艺术职业教育沃土上不断深耕。
2025年9月10日《江苏教育报》:http://epaper.jsenews.com/Article/index/aid/90234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