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中心首页 >> 新闻中心 >> 媒体视角 >> 正文

〔交汇点新闻〕烽火砺初心科学铸脊梁:南工大学子寻访抗战中的科学家足迹

时间:2025-08-05 来源:交汇点新闻 作者:杨群 摄影: 编辑:张恩斯 上传:
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在手机中查看。

交汇点讯 7月下旬,南京工业大学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械逅未来”社会实践团奔赴祖国各地,深入探访抗战烽火中科学先驱们的光辉足迹,追寻那份穿越时空的精神火炬。

硝烟弥漫的岁月里,中国科学家们以赤子之心和非凡智慧,为民族存亡而战,书写了可歌可泣的报国篇章。实践团成员们叩访故居、驻足展馆、走进社区,在这场跨越时空的对话中,深刻体悟着“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精神丰碑。

在天津,实践团成员刘丰恺同学为大家讲解了社会学家陶孟和(时任国民政府中央研究院社会学研究所所长)的故事。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陶孟和先生挺身而出,以其社会学家的家国责任感,对沦陷区工厂及文化机构内迁情况的紧急调查研究,为政府决策、抗战动员及战后重建规划提供了至关重要的科学依据,彰显了社会科学在国难中的实战价值。

在浙江宁波,实践团成员贺轩涵同学走进“周尧昆虫博物馆”。“报国之日短,求学之日长。大虫(指日寇)不杀,杀小虫何用!”时值祖国烽烟四起,正在意大利留学的周尧心忧如焚,那句掷地有声的话是其爱国赤诚的生动写照。

“周尧先生毕生倾注于昆虫学研究与教学,以科学之力守护战时粮仓,为抗战贡献了自己的力量,令人钦佩。”贺轩涵同学在总结中说道。

在福建泉州,实践团成员许如钰同学探访了核物理学家张文裕先生故居。“张文裕教授一生致力于科学研究与教育事业,他常言‘要把爱国爱科学的精神留给后代’,并以实际行动深刻践行。他不仅在科研领域取得卓越成就,更注重培养年轻一代的科学素养与爱国情怀。这种精神深深打动了我。”许如钰同学说。

第一次将我国战斗机研发生产从仿制转向自主设计,开启了中国战斗机发展的新篇章——在辽宁沈阳航空博览园,实践团成员王效禹同学追寻了“歼八之父”顾诵芬院士的报国初心。

“只有把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能真正掌握竞争和发展的主动权,才能从根本上保障国家经济安全、国防安全和其他安全。”实践团成员被航空先辈锲而不舍、勇往直前的精神而打动。

在江苏扬州“院士广场”,实践团成员2401陈瑾怡与贺轩涵同学深入了解程开甲、王德宝等为代表的扬州籍科学家群体:他们在日寇侵华、山河破碎的危难时刻,或随校流亡坚持学术研究与教学,或直接投身科技救国实践。

“他们的抗战经历不仅是个人奋斗的写照,更是中华民族在存亡之际知识分子坚持科学与教育火种、以智识力量抵御外侮的缩影。”陈瑾怡同学参观之后深有感触。

八十载光阴流转,烽火硝烟已逝,但历史的回响从未断绝。通过这次跨越山河的寻访,实践团的青年学子们,亲身体验了科学先驱们在民族危亡关头,如何以智慧为刃、信念为盾,在各自的领域殊死抗争、无私奉献。这段寻根之旅,不仅是对过往荣光的追忆,更是对精神火炬的承接。

实践团成员们深刻感悟到,唯有将个人的科研志向与理想追求,深深融入国家发展与民族复兴的时代洪流,让求真务实、创新奉献之火在新时代燃烧得更加炽烈,方能无愧于先辈们在栉风沐雨中奠定的基石,肩负起时代赋予的伟大使命。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谢诗涵

通讯员 杨群

2025年8月5日《交汇点新闻》:https://jhd.xhby.net/share-webui/detail/s68901fece4b073aed0a2afe3?t=17542771989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