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工是‘工业之母’,作为安全科教工作者,要为产业经济高质量发展把好安全关,要为国家和人民守牢安全底线。”
直到现在,一些危险性较大的爆炸模拟试验,蒋军成还是让学生往后站,自己去做最危险的点火环节。“育人,言传之外,更在身教,老师的治学态度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安全第一,我必须以身作则。”
科研要追新,更要静心。一定要面向国家需要找准适合自身特长的赛道,扎扎实实沉下去钻研。“治学要做到三勿,勿心猿意马、勿好高骛远、勿急于求成”是他每年给研究生新生第一课必讲的重点
文 |《瞭望》新闻周刊记者 张展鹏 陆华东 陈席元
蒋军成(中)和团队成员在实验室交流讨论(2025 年 7 月 8 日摄) 受访者供图
“愿你们以独立的精神为舵,以创新的锐气为帆,以终身学习的习惯为桨,勇敢驶向属于你们的星辰大海。”在南京工业大学2025届毕业典礼上,校长蒋军成如此激励近万名毕业生。
独立、创新、终身学习,同样贯穿蒋军成的求学与科研历程。煤矿安全、有色金属矿安全、化工安全、新能源安全……面向产业发展痛点和国家战略急需,他始终坚守安全“主赛道”。
作为我国化工过程安全领域首个博士点主要牵头人,蒋军成深耕安全科技近40年,把握方向、组建团队、搭建平台……从根源上助力化工安全从“被动防护”向“主动免疫”跃迁,是他执着一生孜孜以求的目标。
“为国家和人民守牢安全底线”
蒋军成的电脑里,保存着一张特殊的照片:身穿黄色一级化学防护服、深入天津港大爆炸核心区技术勘察,从温度、气味、残骸等细节中寻找蛛丝马迹。
“那是2015年8月12日的晚上,飞机刚落地,我就接到去现场的电话。”时隔近十年,蒋军成心情依然沉重,“核心区被夷为平地,空气中弥漫着焦糊味,你不知道脚下踩的是强酸、强碱,还是易燃易爆品。”
类似踏勘事故现场,他经历了大小二十余次,对爆炸事故的危险有着切身感受,但仍坚定认为不能谈“化”色变。
“化工是‘工业之母’,作为安全科教工作者,要为产业经济高质量发展把好安全关,要为国家和人民守牢安全底线。”蒋军成说。
蒋军成与化工安全结缘,可以追溯到28年前。1997年6月27日,北京东方化工厂发生特大爆炸事故,9人死亡、39人受伤,直接经济损失过亿元。听闻消息,尤其是看到事故现场画面,正在湖南长沙从事博士后研究的蒋军成深受触动。“那一刻,我意识到,随着化工产品进入千行百业、千家万户,化工产业的安全挑战必然愈发严峻,短板必须加快补齐。”
责任感驱使着蒋军成毅然调整科研方向——从熟悉的煤矿和有色金属矿安全,转向化工安全研究。1998年5月,他来到原南京化工大学任教,女儿刚满半岁,“新手奶爸”在科研新赛道上重新起步。
相比熟悉的矿山安全,化工安全对蒋军成来说既熟悉又陌生。“一些基本理论是相通的,都涉及热力学、流体力学、传热学、燃烧学等原理,部分研究手段可共享,但仍有大量的化工专业知识需要重头学起。”
为尽快入行,他废寝忘食地研读化工安全文献、紧盯学术前沿动态,并赴加拿大国家研究院访学研修一年。放弃当时发达国家条件更好的工作邀约,坚定回国,投身国内化工安全第一线。
在解剖分析国内外一起起惨痛的化工重大事故时,蒋军成心情沉重,他敏锐发现,随着化学工业快速发展,工艺装置日趋连续化、复杂化、大型化,安全风险和事故损失升高,而当时我国却严重缺乏先进的重特大事故自主防控关键核心技术。
蒋军成决心研制出国内自主可控的化工装置重特大事故防控系统与装备。从1998年开始漫长的攻坚,而起初的条件可谓“一穷二白”:助手只有两名新招收的研究生,安全实验室基本也是从零建起,一台仅能打字的电脑,大量验算需要他和学生一遍遍人工进行。遇到难题时,师生三人常在实验室通宵剖析问题症结、研讨解决方法。
“蒋老师对科技前沿和国家战略需求有着精准把握,让我们对这项研究的未来前景充满信心。同时,他身上的定力与甘坐冷板凳的精神,也让我们少了浮躁与迷茫。有了他的坚持与指导,我们才能一次次走出科研暗夜。”团队成员王三明说。
历经十余年磨砺,2012年,蒋军成领衔的“高危险性化工过程重大事故预防与控制技术及装备”研究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截至目前,该技术已全覆盖国家重点监管的18类高危险性工艺,服务了106个政府平台、20个省级以上化工园和千余家企业,有效压减了事故发生率。
实现化工安全,治标更要治本。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支持下,蒋军成团队在国内外率先开展化工过程本质安全关键技术基础问题研究,首创化工过程本质安全化技术体系,由传统的事故监测预警、事故后应急处置为主,转向事故前预防为主,更加强调和重视化工装置设计、施工、生产、储存、使用、废弃处置等全生命周期安全管理。持续提升化工工艺本质化安全水平、降低风险。
“本质安全,重在治未病、初病,即使得了重病也能起死回生。”蒋军成说,核心在于通过优化设计与再造化工生产流程全链条,尽最大可能压减风险——安全稳定的化学品,选择危险性小且温和的化学反应,创造安全的工艺条件,降低反应压力和温度,即便出现热失控风险,也尽可能易于控制。
走进南京工业大学安全科学与工程学院微流动化工反应实验室,一款由十多块3.5厘米厚的金属板连接而成、仅有家用洗衣机大小的微型化工反应装置引人注目,相比以往两层楼高的反应釜,它产能不减,安全性却明显提高。
“我们运用先进技术把庞大的反应釜替换为精雕而成的微型通道,让原料在连续流动中完成反应,实现安全稳定高产。”蒋军成介绍,传统化工厂的反应容器多是庞然巨物,间歇式或半间歇式作业,内部原料投入量大,若投料混合不均匀,局部反应存在热失控爆炸风险。
近期,上述装置已完成工业化测试。更令蒋军成欣慰的是,团队持续开发的化工本质安全相关技术成果,广泛应用于中石化扬子、法国阿科玛等公司的240余个高危工艺项目,获中国石化联合会科技进步一等奖、中国化工学会科技进步一等奖和教育部自然科学二等奖。
站在产业前沿思考安全问题已成为蒋军成的科研习惯。今年初,他进一步牵头申报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联合9家产学研机构,计划用三年时间研制出能够防爆、耐高温的地面机器人,与无人机配合,打造空地协同的消防侦察、处置一体化平台。
“脱离产业实际,谈何安全科技”
1986年高考蒋军成被录取到原中国矿业学院矿井通风与安全专业,曾一度对专业充满未知、郁闷与迷茫。大一暑假,他和同学来到河南平顶山一家煤矿,一个多月吃住在矿山,十多次跟班下井。深入认识了解煤矿产业发展实际后,这位懵懂学子才真正理解了所学专业的“千钧之重”。
“在井下闷热的受限空间中,看着矿工们赤膊劳动、满脸煤灰、不时咳嗽,我真切意识到矿井通风与安全息息相关。”蒋军成说,通风不仅能降温,给矿工带来更加舒适的工作环境,还可以带走井下的粉尘和瓦斯,减少煤炭热自燃和瓦斯爆炸事故。
20世纪90年代中期,我国经济快速发展,有色金属矿开采需求大增。为拓展学术视野,服务产业发展,蒋军成博士毕业后,放弃留校任教的宝贵机会,远赴原中南工业大学师从古德生院士,攻坚有色金属矿安全。
做博士后的两年时间,蒋军成长期扎根在广西南丹、山东莱芜等地的矿山之中。与管理层、技术人员、普通矿工的充分交流,让他对生产一线所急需的技术有了更精准的把握,课题组承担的矿山管理信息系统模型设计构建完成后,当场就能实施、验证和完善。天道酬勤,1997年蒋军成被破格晋升教授,当时还不满30周岁。
在南京工业大学,蒋军成经历了从教师、院系负责人到高校管理者的多重身份转变,不变的是始终紧跟产业发展最新脉动,带领团队持续探索以高水平安全赋能产业高质量发展。
“真正能够引领社会进步的原始创新、颠覆性突破,其源头活水必然是人类的创造力,特别是立足生产实际、解决产业难题的科技创新。”蒋军成说。
近年来,随着新能源应用加速扩展,火灾爆炸事故不时发生。面对新能源产业发展安全痛点,蒋军成带领团队深入研究氢能“产-储-输-用”全流程各环节的危险辨识与控制技术、储能电池的热失控机理与抑制技术,初步成果已在南京工业大学安全学院实验室萌芽生长,有望为新能源产业行稳致远保驾护航。
为产业护航,产学研融合是关键。在他看来,脱离产业实际,谈何安全科技。让科研成果走出实验室,才能化身万千企业的安全守护符。
作为首批入选科技部“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试点单位”,南京工业大学率先提出“先确权,后转化”,明确赋予成果完成人全部所有权,成果转化九成收益奖励给团队。同时,逐步建立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
作为曾跟随蒋军成研究化工安全的开门弟子之一,当王三明2003年提出创业想法时,蒋军成给予充分鼓励与大力支持。如今,其任董事长的安元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自主研发出化工安全大模型,依托生产监控数据进行系统安全诊断,实现关键安全风险指标的动态预警,持续优化安全监督管控体系。目前,公司累计为百余个化工园区、万余家企业提供安全技术支撑,已成长为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
学校成为全国高校首个区域技术转移转化中心(江苏)的重要参建高校。2024年8月,南京工业大学获批成立江苏省概念验证中心,百余名技术经理人队伍服务11个项目落地转化。
“撒下一把籽,开出一片花”
接受记者采访时,蒋军成屡次提及不同阶段老师们的谆谆教导,帮助他深深埋下投身安全事业的“种子”。
本科求学阶段,老师们结合国家经济发展对采煤的巨大需求论述煤矿安全的重要性,以及课堂上一起起惨痛的事故案例分析,特别是暑期到煤矿下井实习,让他在学术生涯伊始就逐步明白了科研工作者与家、国安全之间的密切联系。
在导师张惠忱教授、王省身教授的专业训练与指导下,他硕士阶段尝试利用计算机精准计算矿井通风阻力、风机性能测定与优化通风配置,博士阶段则进行矿井火灾事故过程计算机模拟相关计算模型和软件的开发与应用,开始在煤矿安全信息化领域弄潮于时代前沿。
博士后阶段,尽管从煤矿安全跨转到有色金属矿安全,古德生院士还是热情地收他作弟子,传授有色金属领域的科研前沿进展之外,更安排他到深山矿场去找科研选题、在与一线人员互动中“写论文”。单程动辄30多个小时的“绿皮车+大客车”奔波,艰苦的矿场工作条件,也磨砺了他的科研韧性。
正因为有一位位良师的教诲,蒋军成的学术生涯才得以一路生花,更激励着他矢志传承老师们的创新精神和家国情怀,努力为祖国的未来育种。
“千万不能因为伤亡小就麻痹大意。很多小事故并不是装置存在缺陷,恰恰是人员自身安全意识不到位、操作不规范,更值得从中吸取教训。”蒋军成常给学生讲他参与事故调查处置的经历,分享经验、传授知识,希望更多学生可以接棒筑牢安全底线。
虽有大量行政事务,蒋军成每周都会坚持抽出工作日晚上和周末与团队师生开组会,指导攻关关键技术与督促研究进度,他与团队师生一同讨论研究方案有时甚至熬夜至拂晓。
直到现在,一些危险性较大的爆炸模拟试验,蒋军成还是让学生往后站,自己去做最危险的点火环节。“育人,言传之外,更在身教,老师的治学态度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安全第一,我必须以身作则。”
率先垂范之外,蒋军成的“教学秘籍”更是朴实无华:找准赛道,坐好冷板凳,终身学习。
在蒋军成看来,科研要追新,更要静心。一定要面向国家需要找准适合自身特长的赛道,扎扎实实沉下去钻研。“治学要做到三勿,勿心猿意马、勿好高骛远、勿急于求成”是他每年给研究生新生第一课必讲的重点。
他时常告诫学生,要有坐冷板凳的心理准备。“科学研究有其积淀的周期,有些冷板凳就是要坐十年、二十年。”他牵头的第一个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积淀了近14年。2012年开始的化工过程本质安全化关键技术与应用,相关重大研究成果也是这两年才逐步完善走向成熟。
立身百行,以学为基。蒋军成经常教导学生,在知识“半衰期”和个体技能“保质期”急剧缩短的智能时代,唯有不断学习、持续进化,才是开拓未来的最优策略。
“教育的价值在于能够培养一批人,让他们去影响更多人。”在蒋军成眼中,安全科技工作者就像医生,医学守护人的全生命周期,安全科技守护的不仅是企业或是整个产业的财产安全,更是守护每名职工的生命安全。
撒下一把籽,开出一片花。任教近30年来,蒋军成已培养博士58名,硕士112名,国家和省人才计划9人次。毕业生们在安全科技、教育、管理与企业一线学以致用、大显身手。2016年完成博士学业赴美访学后执教母校的倪磊教授,专注化工过程本质安全研究,成为本安型连续流微反应器与新一代绝热加速量热仪研制的中坚力量,正与企业密切合作推进产业化进程;2020年博士毕业的“90后”汪志雷,赴德国研修归来,作为科研骨干参与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课题研究,瞄准产业前沿,正攻关氢能安全以及储能电池的热失控机理……
“撒籽成花”离不开人人重视安全的氛围土壤。国家对安全史无前例地高度重视,令蒋军成和他的团队进一步坚定了对织密安全网、护航经济社会发展的信心。
“不再出人命、不再有企业沦为废墟。”这是安全守望者蒋军成倾尽心力的科研追求与育人使命。
2025年7月12日《瞭望》第28期:https://h.xinhuaxmt.com/vh512/share/12636349?docid=12636349&newstype=1001&d=1350058&channel=weixinp&wxst=1752300781570&time=17523037282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