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中心首页 >> 新闻中心 >> 媒体视角 >> 正文

〔新华日报〕背着“最美的书”去上课

时间:2025-04-23 来源:新华日报 作者: 摄影: 编辑:张恩斯 上传:
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在手机中查看。

□ 本报记者 谢诗涵

周末,南京工业大学虹桥校区的“最美书房”里,艺术设计学院教师王原和学生围坐研读交流。在这座由建筑大师杨廷宝先生设计的红色民国小楼里,他们传阅着一本古旧质感的《梁思成的作业》——100年前的课堂手札复现本上,钢笔手绘的建筑图稿清晰如昨。

软皮线装的《陈丹青速写集》,用虫痕替代文字、颠覆阅读逻辑的《虫子书》,仿敦煌壁画质感设计的《乐舞敦煌》……在不足10平方米的空间里,王原收藏的近200本“最美的书”获奖作品占据整整一面书架。这些纸质书或采用手工宣纸、丝网印刷,或采用UV、模切等工艺,每一本都是“可触摸的美学”。5年来,它们中的许多本,都曾被王原装进一只登山包,辗转于教室和书房之间。

王原坚持用实物教学的理由很朴素:“电子书能传递信息,但纸质书构建的是人与人的相遇。每次都背着20多本‘最美的书’去上课,就是为了能让同学们亲手触摸这些带着温度的纸张。”

王原翻开2014年“最美的书”获奖作品《遗忘海》向记者介绍,“你看,这里有些文字像被海水洇湿了边缘,这种‘模糊’并非印刷失误所致,而是设计师用晕染油墨的质感模拟氤氲效果,传达‘记忆消散’的情绪。”在他看来,“最美的书”从来不是束之高阁的艺术品,而是连接过去与现在、技术与人文、设计者与阅读者的精神桥梁,凝聚着设计师对内容的深刻理解。

2025年4月23日《新华日报》第4版:http://xh.xhby.net/pc/layout/202504/23/node_4.html#content_14418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