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中心首页 >> 新闻中心 >> 媒体视角 >> 正文

〔荔枝网〕南京工业大学新开27门人工智能选修课

时间:2025-03-12 来源:江苏广电总台·荔枝新闻中心 作者:杨芳 摄影: 编辑:冯羽璐 上传:
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在手机中查看。

3月10日,南京工业大学宣布,新开设通识教育类、专业赋能类、前沿技术类系列人工智能课程。27门课程涵盖DeepSeek基础技术的讲解、机器人技术的领航、人工智能基本算法的学习、人工智能与专业融合的前沿等,内容丰富,即日起陆续"登场"。

何一燕教授开设的《人工智能与高分子材料》课程,深度融合人工智能与高分子材料科学的前沿理论与技术,系统讲授统计机器学习模型与深度学习模型的基本原理、方法及其在高分子材料研发中的创新应用。推动材料科学前沿发展的复合型人才培养。

南京工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何一燕介绍说:“AI技术与材料科学的结合是有知识壁垒的,需要通过跨学科的深度合作,知识共享,加速AI4S(AI for Science)的落地;实践中,在深入理解材料科学领域知识的前提下,还要思考如何将领域知识融入AI模型,设计出更符合实际需求的AI解决方案。”

南京工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硕士研究生顾卓昊说:“通过机器学习模型,可以快速分析海量数据,预测材料性能,并优化实验设计,显著加快了材料研究进程。”

《材料基因工程与数字化设计》课程聚焦先进金属、无机和生物有机材料的设计与开发,面向材料智能设计和数字化制造需求,开展先进材料的智能化设计方面的分析和教学,以及训练和实践工作。

南京工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副教授徐广龙说:“比如说原来需要研发一个,要通过10 年来研发新一代的结构材料的话,现在我们希望把它缩短到5年,大家也知道做合金的成本非常高的,可能一个锭子要几百万块钱,我们可以节省在研发过程当中试错的这个材料,所用的材料本身的成本。”

南京工业大学早在去年就面向2024级本科生,全面开设人工智能+课程。

走进南京工业大学工程训练中心,不同学科背景的学生,都可以通过"AI驱动设计-智能辅助建模-快速实物转化"的创新教学模式,创作出属于自己的独一无二的3D模型。作为该校必修课的《快速成型技术》,课程组将DeepSeek大模型与3D打印技术深度融合,开发出集成电路实训模块,形成"零门槛"实践教学平台。

南京工业大学教务处副处长吴菲告诉记者:“通过构建‘AI驱动设计-智能辅助建模-快速实物转化’的创新教学模式,教学重心实现了从‘软件操作技能训练’向‘创新思维能力培养’的转变。这一转变显著提高了学生单位时间内的创意实现效率,效率提升幅度高达300%,同时复杂结构作品的产出量也同比增加170%。”

南京工业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学生秦基恒说:“AI建模它可以很大程度上减少设计所需要花费的时间,3D打印它可以很高效地把电脑中的模型给实体化,这种跨学科跨领域的协作,让我意识到了在未来只有技术融合才是智能制造的核心竞争力。”

据了解,为应对AI驱动的新产业模式,南京工业大学制定实施了"智驭未来:本科生AI素养筑基计划",实施"百门AI课程布局计划",按通识教育类、专业赋能类、前沿技术类设置了100门课程,立项建设了40项课程资源建设项目。

南京工业大学教务处副处长李丽娟告诉记者:“本学期27门AI课程正在开课,实现本科新生全覆盖,老生AI选课自由。为解决AI赋能教学不够问题,我们已立项建设57项知识图谱课程,27项AI+教学应用场景案例,建成11个微专业,鼓励教师研究知识图谱和语言大模型教学创新,助力教师的精准教、高效教和学生的精准学、高效学。”

(来源:江苏广电总台·荔枝新闻中心 记者/黄迪 谢健通讯员/杨芳 编辑/郭晶晶)

2025年3月11日《荔枝网》:https://m.jstv.com/news/2025/3/11/1349062695409799168.html?curchannel=%E7%8E%B0%E5%9C%B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