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高校作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立足区域产业需求,加强基础研究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以高水平创新成果赋能产业升级与新质生产力培育,成为高校服务地方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命题。围绕这一主题,本刊记者专访了南京工业大学校长蒋军成同志。
以需求为导向 发挥科创策源地作用
【记者】今年的江苏“新春第一会”以“一中心一基地一枢纽”为主题,对“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世界聚合力的双向开放枢纽”进行了专题部署。请校长谈谈,当前江苏产业发展态势对高校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提出了哪些新的要求?
【蒋军成】南京工业大学作为江苏省属高校,始终以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和江苏重大需求为己任,不断深化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充分发挥基础研究主力军和重大科技突破策源地作用,全力服务“一中心一基地一枢纽”建设。
我们紧盯国家战略需求、江苏产业亟需,把过去想干什么就干什么、能干什么就干什么,转变为需要我干什么我就干什么,在持续开展高水平探索式研究的基础上,加快科研范式和组织模式变革,聚焦关键核心技术突破,集聚优质资源,激发创新活力,服务新质生产力发展。
今年,江苏聚焦“1650”产业体系建设,围绕积极推进强链补链延链、持续夯实新型工业化根基,提出了一系列重要举措。高校要围绕这些政策举措,立足江苏产业发展的实际情况,瞄准产业高端化、绿色化、智能化发展方向,强化学科与产业互动,专业与市场联动,在关键核心技术上全力攻坚,抢占未来科技和产业发展的制高点。
高校拥有高层次人才荟萃、创新资源集聚、研发平台广布等优势。如何将这些优势转化为科技创新成果?实现科技自立自强,推进有组织科研是关键。要坚持交叉融合、协同创新,对外链接全球创新资源,对内协同产学研用多元力量,加强学科交叉融合,坚持产学研用协同发展,组建跨学科、跨领域、跨区域的科研攻关团队,建立“科学家+工程师+企业家+投资家”的协同创新共同体,在基础研究、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颠覆式创新等领域实现新突破,作出新贡献。
强化产学研融合 加速产业技术突破
【记者】产学研融合是推动科技创新的必然选择,是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途径。请您介绍一下南京工业大学在这方面有哪些特色做法和成功经验。
【蒋军成】我们持续深化从基础研究到共性关键技术攻关,再到产业化的全链条创新生态体系建设,以入选全国首个高校区域技术转移转化中心(江苏)参建高校、江苏省首批概念验证中心为契机,不断推动学校学科地图和地方产业地图、学校所能和地方所需、一流学者和一线问题无缝对接。
学校围绕国家重大需求和地方产业急需,以优势学科为基础、以顶尖人才为引领、以重大项目为抓手,有组织地推进校企产学研合作,与中石化、中国建筑、华为等行业龙头企业开展战略合作,加快构建以企业为主体的任务牵引型创新联合体,探索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模式,与京博集团、恒逸石化等企业共建联合研发中心100余家,加快产业技术突破。
学校聚焦化工重点产业链需求,深度对接全省化工产业园区,持续推进“服务化工转型发展专项行动”,为全省开展化工安全环保整治提升攻坚行动提供技术支撑,引入全国首家化工本质安全研究院,建设应急管理部“工业互联网+危化品安全生产”首批重点实验室,探索绿色标准,为化工企业安全治理定出“公约数”,为绿色工业关键技术理出“行列式”。
学校深入推进校地融合发展,鼓励技术成果因时因地灵活转化,已初步形成以新材料、生物技术、先进能源等为核心的“工大系”特色产业集群。聚焦区域产业需求,布局一批产学研合作平台,与江苏13个设区市建立战略合作协议,与江北新区共建“工大智谷”,与南京鼓楼区共建“工大硅巷”,协同推进国家大学科技园优化重塑,加快构建“2+2”协同发展格局,着力打造“创新区+孵化区”双区联动模式,推动“学科与产业、平台与基地、人才与公司、项目与市场”无缝对接。
加强科创平台建设 增强产业发展动能
【记者】当前,江苏各重大科技创新平台持续向“高能级”挺进,高能级科研平台是高校人才培养、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的重要高地,请您简要介绍一下南京工业大学在科研平台建设方面有哪些成果和规划。
【蒋军成】服务国家战略导向是科研平台建设的首要使命,立足地方重大需求是科研平台建设的重要职责,建好建强国家级科研平台旨在突破“卡脖子”关键技术,从根本上为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提供坚实支撑。南京工业大学拥有材料化学工程全国重点实验室、国家高性能膜材料创新中心、国家生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9个国家级科研平台,在全国省属高校处于领先位置。2024年完成重组的材料化学工程全国重点实验室,聚焦材料化学工程理论与方法,在膜材料、生物基材料、水泥材料三个方向开展研究。实验室目前成为拥有以3位院士为学术带头人、50位国家级高层次人才、28位国家优秀青年人才为骨干的一流创新团队;拥有国家自然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科技部重点领域创新团队、四个教育部创新团队,孕育出国家生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特种分离膜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多个国家级科研平台。在我国化学工程领域创造了四个“全国第一”:设立了全国第一个材料化学工程博士点、牵头完成国家“973”项目数量位列全国化工领域第一、牵头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重大项目数量位列全国化工领域第一、近十年以第一单位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数量位列全国化工领域第一。
依托各类平台,学校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在全省高校率先实施“揭榜挂帅”机制,针对双碳领域关键基础问题开出重大需求榜单,以集众智、汇众力的方式,推动有组织的原始创新,两批次共张榜20个“揭榜挂帅”项目,持续提升创新策源能力。在“揭榜挂帅”机制推动下,学校成功开发国内首款生物基氨纶新产品,实现超2亿元的重大科技成果转化;开发了以聚谷氨酸和多糖为主体原料的新型绿色生物肥料,在全国推广应用2亿亩次,农民增收30多亿元,为我国化肥产业绿色发展和转型升级做出了重要贡献。
接下来,学校将聚焦国家与区域发展战略,以优势学科为特色,持续推进以国家级科研平台为牵引,以部省级、厅局级、校级各级各类科研平台为基础,以行业头部企业为支撑,与地方政府共建共治科技创新共同体建设,形成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前沿技术研究融通发展的创新体系构架,持续做强高能级科研平台体系。
突破供给约束堵点 提高创新成果供给水平
【记者】推进科技创新,促进产业优化升级,需要突破供给约束堵点,提高创新成果供给水平。请您谈谈需要突破哪些关键瓶颈?南京工业大学有何制度创新?
【蒋军成】提高创新成果供给水平,重点在于加大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力度,着力破解信息不对称、路径不通畅、生态不健全等方面制约障碍,推动科研潜在力变成新质生产力。
作为全省落实“科技改革30条”唯一综合试点高校,学校陆续出台了60多项改革文件和政策,真正将政策红利带给全校科研人员,有效提升科技成果转化成效。一是探索成果转化类职称体系改革。在省内率先设置社会服务型职称类型,推行“社会贡献+学术创新+协同创新”综合评价,力破“五唯”,激发科研人员成果转化积极性和主动性。二是深化职务科技成果赋权改革。在全省率先提出“先确权,后转化”的三权改革方式,探索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和收益权相分离,赋予成果完成人全部所有权,将成果转化收益90%奖励给科研团队。三是健全横向科研经费管理制度。在横向科研经费管理上,采取“负面清单与正向保护相结合”的方式,并将结余经费全部留归项目团队自主分配或出资成果转化,赋予科研人员更大经费管理自主权,进一步打破束缚,为科研人员放权松绑。
构建创新生态体系 激发多元主体活力
【记者】众所周知,创新生态体系的构建,强调创新主体与政策、制度和服务平台等创新因素之间的多维度协同关系。请您介绍一下,在构建创新生态体系方面,南京工业大学如何实现多方要素的协同共振?
【蒋军成】学校围绕特色鲜明国内一流国际知名创业型大学建设这一目标,牢固树立“一盘棋”的意识,将科技创新与学科建设、队伍建设、人才培养、国际交流等各项工作紧密结合,通过多方要素协同共振,积极营造崇尚创新创业的良好生态,持续提升各类人才投身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作为科技部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试点单位,学校积极推进科技成果“三权”改革,在全省率先探索实践“先确权、后转化”。面对新问题新情况,学校持续理顺科研体制机制,创新科研组织方式,从过去单纯看项目、看经费、看成果,逐步转变为以关注实际贡献为导向,打破在工作绩效、职称评定等涉及科研人员个人晋升和发展方面的制度障碍,真正建立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的科技人才评价体系。
学校以落实《关于高等学校、科研院所薪酬制度改革试点的意见》为契机,不断健全绩效工资分配机制,落实高层次人才工资分配激励政策,使科研人员收入与岗位职责、工作业绩、实际贡献紧密联系。用好评价“指挥棒”,在职称评定和绩效考核中,完善基于贡献的激励机制,着重考察支撑国家战略、突破关键核心技术、解决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的实际贡献。
学校在发展过程中涌现出了一批科研报国的名家名师,形成了“忠党爱国、淡泊坚韧、求实惟先、扶掖后学”的时钧精神、“忠、诚、精、实”的欧阳平凯精神和“艰苦奋斗、顶天立地、敢为人先、自强不息”的创业精神。学校传承时钧精神、欧阳平凯精神、创业精神,大力弘扬老一辈教育家精神、科学家精神,激发青年科技人才的荣誉感、价值感和奋斗热情,营造尊重知识、崇尚创新、献身科学的浓厚氛围,共同营造良好创新生态。
责任编辑:贾潇潇
2025年3月11日《群众》(思想理论版)2025年第5期:http://m.qunzh.com/qzxlk/qz/2025/202505/202503/t20250311_1089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