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有所向,步履不停。江苏省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将于明天在宁开幕。1月17日上午,出席此次会议的省政协委员带着精心准备的“金点子”“好对策”陆续来到各驻地报到,这也标志着我省正式进入“两会时间”。
上午9时,记者在省政协委员驻地之一华山饭店看到,报到现场布置简洁大方,报到工作井然有序。委员们根据工作人员的指示,有条不紊地办理相关手续,领取证件及会议资料,并将鲜亮的出席证佩戴在胸前。
省政协委员、南京师范大学南瑞电气与自动化学院院长杨继全手中紧紧握着一个鼓鼓囊囊的公文包,他打开向记者展示,里面装着的都是他精心准备的关于科技创新环境与人才培养方面的调研资料和提案初稿。
“政协委员履职与本职工作之间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关系,要找到专业领域和人民群众所思所盼的结合点,提案才能更有力量、更接地气。”杨继全说,围绕创新人才培养,2024年,他先后深入全省多地进行密集调研,与高校院所、企业、政府有关部门深入座谈。“在参会和调研过程中,我听到了许多企业的声音,比如南京地区研发机构众多,对研发人才、领军人才的需求尤为迫切,此次参会我将重点围绕构建科技人才培养体系和进一步激发科技创新活力建言献策。”
带着精心准备的提案,省政协委员、南京农业大学校长陈发棣抵达华山饭店,向大会报到。“本次参会,我带来了好几个提案,准备向大会提交。”陈发棣告诉记者,他非常关注农业现代化以及农业科技人才的培育,“在今年的一份提案中,我建议在江苏省基础研究重点计划、专项等项目指南中增加‘农业领域’专项研究,如智能育种/生物育种、生物肥药/新型肥药、农业与健康、动物疫病、未来食品、粮食安全/大食物安全等,引导科研人员聚焦前沿,开展有针对性的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工作,共同为江苏乃至全国的农业科技创新贡献力量。”
报到时笑容满面的陈发棣还专门为今年的大会服务“点赞”,“办理登记的过程越来越顺畅,效率非常高,整体安排上都比往年更加优化了。”
当天,在省政协委员驻地钟山宾馆、南京国际会议大酒店,委员们也在陆续报到。大家见面后所谈、所问、所关心的都是民生与发展,句句热议透露出阵阵暖意,发出自己的“好声音”。
在钟山宾馆,省政协委员、南京工业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副院长徐海涛完成报到后,就迫不及待地查看会议相关资料,及时了解会议日程、会场安排,为在大会期间更好地建言献策做好准备。
从新一轮太湖综合治理到长江大保护再到长三角生态环境协同治理,担任省政协委员以来,徐海涛围绕生态环境保护的重点工作,撰写了7份提案和20多份社情民意。2024年省两会上,他提出生物多样性单独立法的提案得到了有关方面的重视,被省人大纳入2024年立法工作计划,目前条例草案已经接受审议。
“作为一名环境资源界的省政协委员,为美丽江苏建设建言献策,是我义不容辞的责任。”徐海涛告诉记者,此次参会,他带来了《关于进一步优化我省餐厨垃圾处置的提案》,建议能进一步强化源头管控与居民引导,构建餐厨垃圾就地—就近—分散—集中多层次的N+1模式处置体系,同时完善资金保障与协同监管体系,减少污染的同时也让餐厨垃圾变废为宝。
在南京国际会议大酒店,省政协委员、省中医院大内科主任兼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周贤梅步履匆匆来到报到处,在工作人员的指引下,她迅速完成签到、领取会议资料等流程后,径直走向电梯。“刚刚来的路上又思考了一下,提案还有一些地方需要完善,我得抓紧时间去修改,晚点好跟小组里的专家们请教。”
近两年来,周贤梅充分发挥自身特长,共领衔提出或附议《关于改善老百姓就医习惯》《关于加强江苏省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健康管理》等7件提案。“一些建议被承办单位吸收采纳,转化为推动相关工作实实在在的举措,这也让我们履职信心更强,动力更足。”在周贤梅看来,服务为民与履职尽责是一场“双向奔赴”。“作为一名医务工作者,一名医卫界的政协委员,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专业知识帮助更多需要帮助的群众,这本身就是一件充满成就感的事。”
把群众的期盼写进提案,把基层的声音带到会上。从科技创新到产业布局,从民生实事到绿色转型,委员们带来的提案虽各不相同,但都心系我省发展大局和民生福祉,言语中满怀对新一年的期望和信心。大家纷纷表示,在接下来的会期里,一定不辜负人民群众的殷切期望,以强烈的使命感、饱满的政治热情和良好的精神状态,聚共识、建良言,为推动政协事业高质量发展,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江苏新实践贡献更多智慧和力量。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余梦娇 杜莹
2025年1月17日《紫金山新闻》:http://m.zjsnews.cn/news/74630221036970810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