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思政课”建设中,如何更好地讲述历史的故事和爱国的情怀,并深刻地感染和影响大学生群体?12月6日下午,“青春你好▪金荔枝纪录片创作大师课”首场活动走进南京工业大学,江苏广电纪录传媒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江苏省广播电视协会纪录片专业委员会主任曹海滨高级编辑为南工大师生带来题为“人性、理性和当代性——南京大屠杀题材纪录片叙事的国际视角”的专题讲座。
纪录片《外国人眼中的南京大屠杀》讲述了10名外国人在南京大屠杀期间冒着生命危险以各种方式保护南京民众免遭屠戮,并记录下日本侵略者残暴行径的故事。其中,第二集“魏特琳篇”讲述了美国人明妮·魏特琳在南京大屠杀期间积极营救中国难民,以金陵女子文理学院为避难所,保护上万名中国妇孺难民的故事。纪录片用第一手的数据、文书、日记等历史资料为线索,通过南京大屠杀亲历者的讲述和研究者的访谈,以个人化的故事视角还原了南京大屠杀这一惨绝人寰的历史事件。
讲座伊始,曹海滨就表示,在12月13日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来临之前,以“南京大屠杀题材纪录片”为主题,讲述历史的故事和真相,很有必要,也很有意义:“南京大屠杀不是一个抽象概念,而是无数生命消失所铸就的历史,我们决不能让历史被遗忘,用事实来记忆历史,是对历史的最高尊重。作为纪录片创作者,我们有义务和责任向国际社会、下一代和青年人讲述这段历史。”
随后,曹海滨分别从“人性的视角:正义与邪恶”“理性的视角:寻访与求证”“当下性的视角:解读与反思 ”三个方面,讲述了南京大屠杀系列纪录片创作背后的故事,如何将南京大屠杀的史实,通过国际化的叙事策略,传递给国际社会的更多人。
活动现场,师生积极提问,与嘉宾就纪录片主题设定、如何更好地讲活历史故事等话题展开了深入交流。
“这是我第一次观看南京大屠杀题材的纪录片,也是我第一次这么深刻地感受到影像和亲历者的讲述带来的触动,‘爱国’在此刻变得更加具象。”南工大英语专业2024级本科生赵安琪坦言,“在那样的战争年代,外国人尚能冒着生命危险保护我们的国民,在当下的和平年代,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大学生,我们更应该努力学习,以奋斗的姿态践行‘爱国’誓言。”
“纪录片中有当事人的述说,相关的图片、视频等的呈现,不同场景的转换,给青年大学生造成了视觉冲击,有很强的感染力和震撼力,增强了思政教学的实效性。”南工大马克思主义学院赖继年老师也深有感触。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感受历史的方式之一,就是讲述好具体人的故事。”南工大党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夏侃介绍,此次将专家名师和优秀节目引入校园、带进课堂,旨在进一步加强对大学生的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中华民族发展史等的学习教育,加强爱国主义教育,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通讯员 朱琳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李花
图片由学校提供
2024年12月8日《紫金山新闻》:http://m.zjsnews.cn/news/71899071605686755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