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中心首页 >> 新闻中心 >> 媒体视角 >> 正文

〔紫金山新闻〕人工智能时代,外语专业将走向何方?

时间:2024-12-03 来源:紫金山新闻 作者:朱琳 张伊桐 摄影: 编辑:张恩斯 上传:
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在手机中查看。

在这个AI翻译软件风靡的当下,每当出国旅行、浏览外文网站,甚至处理国际业务,只需轻轻一点,就能瞬间跨越语言障碍。数字化时代,外语专业的学生“路在何方”?11月29日—30日,“数字化时代跨学科研究与发展”2024年江苏省外国语言文学研究生学术创新论坛在南京工业大学举办,来自国内众多高校的专家学者深入探讨数字化时代外国语言文学研究和人才培养的跨学科路径和方案。

“不惧数字化,拥抱数字化”成为与会学者的共识。在“计算语言视角下的翻译研究”主旨报告中,扬州大学外国语学院王金铨教授指出,在大语言模型时代,要构建自然语言和计算机语言之间的桥梁和通道,从语言形式和语义两方面探讨计算语言学方法对翻译研究的作用。

面对AI挑战,外语教育也在转型。注重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流能力、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使他们成为具备多元技能的全球公民,而非单一的"翻译机器"。苏州大学外国语学院孟祥春教授表示,数字时代的翻译需要创新和应变能力,比如,一位外语专业出身的翻译,在国际会议上翻译,不仅传递了字面意思,还精准捕捉了文化差异中的微妙之处,专业翻译不仅有“芯”还更要有“心”,这种对情感与文化的深刻理解,是AI无法轻易取代的。

“其实,公众对外语专业理解得过于单一外语专业学生不仅掌握语言技能,还深入了解目标语言国家的历史、文学、社会结构等。”东南大学外语学院王育平教授说,信息技术、智能技术的飞速发展为外国文学研究开辟了崭新的视角,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工具和手段。

从“跨界”到“融合”,实际上,数字化的到来,外国文学研究的广度与深度都能得到提高,另外,基于数字技术为重新解读“经典”带来新的可能,助力发掘那些“被忽略的”、“被边缘化的”、“被掩盖的”的隐含文本和观点,这为解构“经典”、破除逻各斯中心主义提供了可行的路径。“拥抱人工智能,我们的研究更快捷,更有可打破常规拥有自己的‘标签’。人工智能也成为挖掘外国文学深层价值与意义的关键途径。”王育平教授说。

而南京工业大学外国语言文学学院陈世华教授则表示,如今的学科发展需要“融合”,单打独斗的专业无法适应社会的发展。他们学院的学生不仅要学习语言学和相关国情,还要学习高等数学和计算机等,学生还打破传统学科壁垒,学习外国文学、法律、医学等。“我们很多毕业生去了外贸企业,除了语言优势外,实际上沟通能力更被看中,而背后就是思想研究、情感表达和文学修辞方式等方面的深耕。”陈世华教授说。

南工大研究生院院长潘勇表示,外语专业会在科技的推动下焕发新的活力。当下,我们要激发研究生的创新潜能,助力外语学科在多学科融合背景下实现高质量发展,培养具有创新思维、跨学科视野和全球化思维的高层次人才,更好地服务社会、推动科技进步和文化繁荣。

“本次论坛既是对新文科建设跨学科融合发展理念的响应,也是创新外语自主知识体系建构路径的探索,为推动全省外语学科建设和外语类研究生培养提供了契机。”南工大副校长刘大卫表示,此次论坛加强了高校间的学术交流与合作,拓宽了外语专业研究生的学术视野,为研究生教育培养工作注入了新动力。

据悉,本次论坛由江苏省文学类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主办,南京工业大学承办,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协办。作为江苏省研究生科研创新实践项目的一个品牌,论坛的影响力已经扩展至全国,除了省内各高校的研究生,还吸引了湖南大学、同济大学、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河南大学等省外10余所高校的研究生参加。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李花

通讯员 朱琳 张伊桐

图片由学校提供

2024年12月2日《紫金山新闻》:http://m.zjsnews.cn/news/7189906954410234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