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的AI课怎么上?AI素养如何得到提升?最近,南京工业大学“智驭未来:本科生AI素养筑基计划”启动,全国首个本科生AI素养计划重磅亮相。该计划构筑了AI素养培养的“四梁八柱”:以师资、课程、实践、教学为梁,以团队组织、教学能力、课程体系、课程建设、算力设施、实践平台、教学方式、实践体系为柱,分别推出了建设性的推进计划,掀开了南工大AI课程建设的新篇章。
今年3月份,教育部推出人工智能赋能教育4项具体行动,旨在用人工智能推动教与学融合应用,提高全民数字教育素养与技能,开发教育专用人工智能大模型,同时规范人工智能使用科学伦理。“人工智能教学是个系统工程,大学生人工智能素养的培养是个长期的过程,需要高校系统构建、长期谋划。”南工大党委常委、副校长陆伟东介绍,该校积极响应教育部部署,解放思想,系统谋划,创造性地构建了本科生AI素养培养体系,制定并推出“智驭未来:本科生AI素养筑基计划”,渐进式筑牢本科生AI素养,为产业培养AI-ready高素质人才。
该计划显示,南工大建立了7个由优势学科学院院长领衔的“人工智能课程群”虚拟教研室,设有专项经费资助虚拟教研室建设,每个虚拟教研室建有数字化虚拟平台,课程团队成员横跨全校25个学院,包括287位教师以及21位产业教授,打破了地理空间,可以共享课程资源、开展线上会议研讨等,该校还通过系统培训提升师资的AI教学能力。
“在AI课程建设上,我们将按通识教育类、专业赋能类、前沿技术类三种类型,构建渐进式培养AI素养的课程体系,模块化建设7个专业集群,实施‘百门AI课程布局计划’,以原人工智能、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本科专业的专业课为基础改造20门,新建70门AI赋能专业课程,引进线上优质课程10门,满足不同学科门类学生的AI素养培养需求。”据南工大教务处处长陆春华介绍,目前,课程计划已经全面落实到2024级所有专业的培养方案中。2024年秋季,人工智能通识课程群虚拟教研室的42位教师已面向全校89个专业的6897名新生线下开设“人工智能导论”课程,同时也面向高年级学生引入了线上优质课程“人工智能引论”,满足高年级学生AI素养的培育需求。
在AI教学方面,南工大将采取线上线下混合授课、AI赋能教学及多通道实践等方式提升教学效果。值得一提的是,该校将建立“课程实验-项目训练-创新应用”的阶梯式AI实践创新能力培养通道体系,在通识课程中开设零代码或低代码实验项目,在专业赋能类课程与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中强化AI+专业的项目训练,在前沿技术类课程与科创竞赛中进一步培养学生利用AI技术创新性解决行业问题的能力。
南工大教务处副处长李丽娟说:“我们将与具有丰富产业场景数据的AI实践网络平台公司合作,引进各产业领域的AI实践工具和场景数据产教融合开展教学,同时在双创项目中设立AI专项,组织学生参加各类AI科研项目、AI创新创业大赛,实现从低代码实验训练到挑战性应用程序开发的渐进式实践创新能力培养。”
除此之外,南工大还将通过科研与教学平台共享、学科交叉平台建设等举措,为AI课程教学提供更好的算力资源条件,共享案例和数据,以及实践平台。
在“智驭未来:本科生AI素养筑基计划”启动会上,与会领导共同为人工智能课程群虚拟教研室揭牌,为虚拟教研室主任代表和课程负责人代表颁发聘书。浙江工业大学教授、国家教学名师王万良做了题为《面向创新能力培养的人工智能课程建设探索与实践》的专题报告,5位来自高校和企业的专家围绕“建构AI课程和教学平台”开展了讲座培训。南工大人工智能类课程虚拟教研室主任代表刘学军、姚山季、方海分享各专业集群的人工智能课程群建设方案。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李花
通讯员 朱琳
图片由学校提供
2024年9月23日《紫金山新闻》:http://m.zjsnews.cn/news/7049810653132372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