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中心首页 >> 新闻中心 >> 媒体视角 >> 正文

〔南京日报〕凭着冲劲和韧劲,在专业领域闪闪发光

时间:2024-03-15 来源:南京日报 作者: 摄影: 编辑:赵宇轩 上传:
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在手机中查看。

张雨霏。 受访者供图

杨毅。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何洁 摄

胡永红。 受访者供图

明天是“三八”国际妇女节。全国妇联近日发布的《关于表彰2023年度全国三八红旗手标兵、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三八红旗集体的决定》显示,南京地区共有4人1集体上榜,其中3人来自南京高校:南京体育学院运动员张雨霏获得全国三八红旗手标兵称号,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杨毅教授和南京工业大学食品与轻工学院院长胡永红教授获得全国三八红旗手称号。在体育运动主战场,在科技创新主阵地,在生命健康一线……了不起的她们凭着一股子冲劲和韧劲,在自己的专业领域闪闪发光,绽放芳华。

屡创纪录“天才少女”张雨霏:为改技术缺陷,打破原有模式重新再练

她,创造了江苏省游泳队最小年龄进队的历史;打破了男女4×100米混合泳世界纪录;夺得了东京奥运会女子200米蝶泳金牌并打破奥运会纪录……

她就是来自南京体育学院的张雨霏。1998年,张雨霏出生于徐州,父母都是游泳教练。从3岁起,张雨霏每天都会被父母带到游泳馆,不知不觉就学会了在水中滑行和漂浮。5岁,母亲将张雨霏送到徐州市体校接受专业训练。11岁,张雨霏第一次参加省内正式比赛,收获两个冠军。12岁,张雨霏参加江苏省第十七届省运会,取得2金3银1铜的成绩,直接破格进入南京体育学院游泳队,创造了江苏省专业队最小年龄进队的历史。2013年,张雨霏进入国家队,并以黑马之姿取得一连串的优异成绩。

被大家誉为“天才少女”的张雨霏,直到里约奥运会才撞上了那堵“新秀墙”。2016年,18岁的张雨霏第一次参加奥运会,由于紧张未能发挥出应有的水准,仅仅排名第六无缘领奖台。

这次失利并没有让张雨霏停下进步的脚印,2017年全运会后,张雨霏转入国家队崔登荣教练门下,从改进技术和体能开始,开启新的奥运周期规划。

崔登荣看出了张雨霏的技术缺陷,不改变很难有大的提高,因此坚决要求张雨霏打破原有的动作模式。但作为专业运动员,改进技术是个风险极大且短期收效甚微的事情,如同将惯用右手换成左手。为了改技术,张雨霏不得不忘记过去的肌肉记忆,尝试练习许多枯燥甚至带来痛苦的动作。改技术后的第一场比赛,张雨霏的200米蝶泳成绩倒退了5秒,丢掉了冠军。质疑声一时间多了起来,但张雨霏坚定选择信任崔登荣,学院和队伍上下也始终支持他们,给予他们足够的时间和资源。

随着时间推移,崔登荣和张雨霏的配合日益默契,2021年东京奥运会上,张雨霏迎来职业高光:女子200米蝶泳,她打破奥运会纪录问鼎冠军;80分钟后,又与队友一起在女子4×200米自由泳决赛中打破世界纪录夺得冠军!

“天才是1%的灵感加99%的汗水。”一路陪伴张雨霏成长的南京体育学院相关负责人说,她的经历将影响一代又一代体育人,奋勇拼搏、勇往直前!

重症医学专家杨毅:守在床旁,“抢”回生命

3月5日下午2点,在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2号楼5楼,记者见到重症医学科主任杨毅教授时,她刚刚从江苏省纪念“三八”国际妇女节座谈会匆匆赶回来。1986年,杨毅考入南京铁道医学院(东南大学医学院前身),1991年参加工作,成为一名重症医学科医生。在大家看来,“四时常相迫、三餐无定时、午夜不能寐”就是重症医学的真实写照。但已经和重症医学“打交道”33年的杨毅却表示,生命不可重来,能“抢”回那些似乎不可能的生命,一切辛苦都值得!

“我毕业那会,重症医学算是一个全新的学科,老师说这是专门来救命的,讲得我心潮澎湃,就选择了挑战性高,但把病人救过来后又特别有成就感的重症医学。”杨毅说,刚到科室时,对一切充满好奇,浑身使不完的劲儿,每天不停地看文献,跟大家讨论,不断地去探索出对病人最适合的治疗方案。

即使是同样的病,每个病人的表现也可能完全不一样,杨毅形容重症医学科医生的常态就是“紧盯”着病人,守在病床旁。她说,对于重症病人来说,不是医生来看一眼就行,有些信息是检验系统化验单上无法呈现的,但是如果时常“紧盯”着病人,病人的临床表现,体征会告诉医生一些有用的信息,从而利于后续的治疗。

每天早早到岗,8点开始查房,直到下午1点,当天上午的工作才能完成,抓紧时间吃饭休息,下午2点又开始工作,一天下来光在病房就能走出2万余步是重症医学科医生的工作常态。3月5日下午3点,记者也跟随杨毅去查房。在听完值班医生对一位患者的介绍后,杨毅又仔细询问了一些细节,并提出了治疗意见,细心叮嘱注意事项。

记者观察到,查房时,杨毅时常会握起患者的手,低声温柔地鼓励他们。“医生需要去跟病人沟通交流,还需要各种关爱,所以我觉得医生是科学家、哲学家、心理学家、社会学家,集万般身份于一身,才能做一个特别好的医生。”作为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杨毅一次次奔赴救治现场,投身惊心动魄的倾力救治中,但疲惫和忙碌从未吞噬她的细致和耐心。在著名重症医学专家邱海波和杨毅的带领下,中大医院重症医学团队建成首批国家临床重点专科、江苏省重症医学科唯一国家疑难病症诊治能力提升工程建设单位、国家和江苏省重症医学质量控制中心、江苏省唯一的重症医学诊疗中心,推动着全国重症医学的发展。

科研创新“排头兵”胡永红:攻关生物制造技术,服务“绿水青山”建设

“大家看,这个实验结果说明了什么?”实验室里,胡永红正在和学生们热烈讨论着。作为一名优秀的女性科技人才,她紧跟国际学科前沿,瞄准国家和地方需求,长期从事合成生物学、绿色生物制造及生物材料等领域的科研工作,在基础研究、技术开发及应用推广等方面取得重大突破。

开展益生菌等领域技术攻关20多年,胡永红带领团队用专业知识服务“绿水青山”建设、赋能可持续发展。“我们团队中女教师和女研究生占一半,在加强基础和应用研究、着力强化‘卡脖子’技术攻关的同时,致力于以科技助力乡村振兴。”胡永红说,团队协同农业技术推广部门构建示范基地达2.37万亩次,技术在国内外进行推广应用,“我们将绿色生物制造技术应用于农业产品的制备开发等领域,与企业合作实现多项成果产业化,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绿色农用生物制品产业链。”

团队充分发挥高校、企业和地方的协同优势,联合江苏省有色金属华东地质勘查局地球化学勘查与海洋地质调查研究院、南京大学创建了滨海盐碱地生态改良与可持续利用工程技术创新中心,与诺唯赞等十余家企业建立了产学研校企联盟,并助推多家企业成功转型为高新技术企业。

在国家协同创新中心工作期间,胡永红率领一支巾帼团队,牵头推进“服务江苏化工转型发展——南工行动”,打造转型升级“产品池”“技术源”“人才库”,服务化工类园区十余家、企业千余家,减少亿吨级“三废”排放,产生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全省化工提升攻坚行动提供技术支撑,服务化工类园区十余家、企业百余家,为化工转型开出“绿色处方”,在区域产业、经济转型升级中发挥重要作用。

2024年3月7日《南京日报》A11版:http://njrb.njdaily.cn/html/2024-03/07/content_61_14024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