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前进行的国际纯化学和应用化学联合会(IUPAC)第十一届新材料及其合成国际会议上,我校海外人才缓冲基地(先进材料研究院)的黄晓教授因在功能化纳米复合材料方面取得的突出贡献,荣获了“IUPAC江英彦教授新材料青年奖”,站在了国际青年化学家的顶级颁奖台上。
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学联合会(International Union of Pure andApplied Chemistry, 简称IUPAC)是国际化学领域的权威学术组织,以公认的化学命名权威而享誉世界。2011年设立的“IUPAC江英彦教授新材料青年奖(IUPAC Prof. Jiang Novel Materials Youth Prize)”以我国已故著名高分子化学家江英彦教授命名,旨在鼓励材料化学领域优秀青年青年科学家,推动国际学术界的交流和发展。
“IUPAC江英彦教授新材料青年奖”规格堪与IUPAC国际青年化学奖相比肩,自设立以来即受到了学术界的高度认同。2011年获奖者为台湾大学何志浩教授和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李志波研究员; 2013年的奖项颁发给了来自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的楼雄文教授(我校兼职教授)和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郭玉国研究员;2015年则由我校黄晓教授与复旦大学陈敏教授获此殊荣。
黄晓教授于2013年加入海外人才缓冲基地(先进材料研究院),是一名优秀青年学科带头人。她的研究领域为功能化纳米复合材料研究,包括石墨烯复合材料的合成、结构研究及应用,类石墨烯二维纳米材料的制备、复合及应用等。研究成果包括开发新型石墨烯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利用二维材料为基板合成新型晶格结构的金属纳米材料,常温环境合成具有外延生长特性的金属/二维材料复合结构材料,以及二维纳米复合材料在催化、电子等方面的应用。在《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 《德国应用化学》(Angewandte Chemie-International Edition),《纳米快报》 (Nano Letters),《先进材料》( Advanced Materials) 等国际顶级期刊上发表了SCI收录论文60余篇,论文被引用6000余次,曾获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一等荣誉学士学位和材料学院杰出博士奖。
2013年,正处于事业快速发展期、被学术界寄予厚望的黄晓教授,婉拒了国内外多所顶级院校和研究机构的邀请,投入了南工海外人才缓冲基地的怀抱,成为一名新南工人。在短暂的两年中,她潜心科研、勤奋工作,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基金等项目的肯定与资助,荣誉纷至沓来,也为南工走向世界一流、占领一席之地做出了杰出贡献。
在科学的道路上,年仅33岁的黄晓教授攀援不止、潜力无限。她将世界一流的学科思维和宽广视野带到了南工,其科研热情和忘我精神为南工师生做出了表率,她的低调质朴和踏实谦逊同样也给南工校园带来了和煦春风。[图文:海外人才缓冲基地(先进材料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