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牢记‘勤学、修德、明辨、笃实’,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奋斗为青春着色。”7月7日下午,我校学生自发组织的纪念抗战爆发77周年主题活动上,一位学生代表在接受江苏卫视《江苏新时空》栏目记者采访时,如是说道。
他是海外教育学院机械工程专业2011级的黄磊,在谈及自己第一次上电视的经历,他显得异常兴奋,感觉自己也“明星”了一把。而记者了解到,在同学们眼里,他早已经是学校里“小名人”了。而“用奋斗为青春着色”正是他的代言词。
他是南京工业大学青年传媒中心第一届主席;在4月份中国(江苏)高校传媒联盟的换届竞选中,他又在各高校的候选人中脱颖而出,以高票当选了新一届主席团成员,成为了主席团中唯一一名工科生;他也曾在三个月中发稿70余篇,在团省委、省学联和江苏广电联合招募的首批大学生全媒体记者中,荣获“十佳记者“的称号。一群理工科学生中,他在南工却走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传媒路。
谈到校媒,他经常自嘲自己是一名“业余”的“专业”文字工作者,“当初完全是因为兴趣,喜欢写写东西,大一时就加入了当时的团刊编辑部,而从原来独立之初的10个人到现在的150多人,总觉得身上的担子重了,便一直有股劲儿逼着自己去学习和成长。”在这个地方,他一呆就是整三年,如今留下的目的,也早已经从原来的兴趣使然转变成了责任的推动。
成立校级传媒组织、自主创办大学生生活报、完成新媒体运用改革……在南工这所理工科学校,这些在常人看来很艰难的事情,却在他手里逐一完成。当被问到在没有新闻传媒学院、文学院的情况下,组织如何运作时,“学!”他的回答直截了当,在组织架构改革和第一份报纸诞生之前,他总是没日没夜地一个人窝在办公室,只要一有空就上网找各找资料,向一些同仁们请教。“模仿借鉴是所有学习的第一步,但绝对不是生搬硬套,我们必须对自己和自己所处的环境有足够的了解,才能够逐渐转化为自己的东西,找到最适合自己的路。要善用‘拿来主义’。”
当然,他除了是一个“工作狂”以外,学习成绩也很优秀,曾获得过校三好学生、校优秀学生干部、校优秀团员,也是各类奖学金的得主。“学院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更为开放的发展平台,学院的老师们会鼓励我们走出一条属于自己成长之路。学习是前提,但也要多方狩猎。所以,在学校不管是在学生组织里,还是在文体活动和科研项目上,海外教育学院的同学都十分活跃。在申请国外研究生时,他们也更倾向于多元发展的学生。”
对于今后的规划,他表示虽然不准备走传媒这条路,但是在他心里,早已经把“校媒”当成了大学里的一份事业去做。今后想继续出国深造,看看不同的世界,人生的每个阶段都需要学习。现在他还是“青奥志愿者”,这个暑假他将继续坚守,用志愿精神和无悔的付出,为青春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文:海外教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