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9日晚,著名古琴演奏家李家安老师应邀作客我校第八十三期明德大讲堂,题为《古琴与中国古典音乐》的报告会在逸夫图书馆一楼报告厅举行。
李家安老师先后共举办讲座六百多场,是中国国学研究会研究员,中国琴学研究会理事。他的古琴艺术得自于广陵派第十一代宗师梅日强先生真传,昆曲受益于北京已故昆曲泰斗“红豆馆主” 之女爱新觉罗•毓绮先生。三十年来李家安翻译、整理创作古琴曲二十于首,为一百余首古诗词谱曲,他为挖掘和承传古琴艺术和古代音乐文化艺术做出了突出贡献。
报告会伊始,李老师便弹奏了一曲《良宵饮》,让全场师生提前领略到了古琴的魅力。当琴音流泻而出的那一刹那间,空气中流动着的是高山,是流水,是丝竹,是冬雪,是千古不断的生命呼唤!“琴为阳,瑟为阴,当琴瑟和谐时,阴阳便也协调”。从伏羲造琴开始,李老师和每个在座的人分享了古琴的发展、古人制琴的智慧以及十二律的测定和名称。古琴外形像人,它有琴头,有琴颈,有琴肩,也有琴背,甚至是琴腰和琴腿。古琴上的每一处设计都不只是关注外观,更是为声音的延长,它不同于小提琴的琴板,古琴的琴板需要一定的厚度,才能使声音变得厚重,可以延展,弹奏者才可以借延长的音表达其它的意境。李老师指出,合天地之象,是古琴最大的特点,其上的七根弦已是最佳,不会再有八根弦的古琴了。古琴的出现并不是为了娱乐大众,而是为了祭祀、供奉神灵之用,除此之外,琴音更是利于人的修身理性。李老师风趣幽默的演讲带着全场师生一起走进了古典艺术的世界。
此次报告会,李家安老师一共演奏了《良宵引》、《梅花三弄》以及《酒狂》三首古典名曲。不仅教会全场师生如何欣赏古琴音乐,更让大家懂得“修身习德,以返天真”,在这个浮躁的社会里静下心来,在天籁、地籁以及人籁的旋律中,感悟修身与理性。(来自团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