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青志愿者沈琦在她的志愿服务日记中写道“阿联酋代表团官员离开时,他对我竖起大拇指,说‘Thanks for your interpretation and you help us a lot. You are my friend. I’ll miss you’。当时没忍住,眼泪一下子夺出眼眶。青春盛会,活力亚洲,我曾来过,便不再离去。”7月15日至8月28日,45个日日夜夜,这个夏天,亚青志愿服务在工大校园蔚然成风。
部门协同,后勤保障无微不至
今年夏天,持续的高温让志愿者后勤保障工作备受关注。浦江学院宿管科克服宿管人员少的困难,保质保量的完成志愿者住宿工作。后勤集团总经理助理张霍胜经常深入志愿者中间,询问伙食情况,在得知浦江超市部分商品价格偏高后,立即责令相关负责人调查处理。志愿者上岗服务期间,很多同学工作到夜里11点才下岗,总务处动力科得知情况后,立即延长供水时间,以方便志愿者洗澡。保卫处在得知亚青村电瓶车运力有限时,主动借用安保中心电瓶车一辆,确保突发状况下,志愿者主管老师能第一时间赶到亚青村。
校团委作为亚青志愿者的主管部门,做了大量细致有效的工作。为了帮助志愿者节省体力,校团委开放浦江报告厅给志愿者签到,改变了每天在厚学楼五楼统一签到的统一要求,大大减少了志愿者步行的距离。高温天气让志愿者晚间休息难以入眠,校团委晚间开放浦江报告厅和空调,近百名志愿者入住。当部分志愿者有发烧、中暑等症状时,校团委紧急在宿舍区安装两台空调,设置简易病房,让身体不适的志愿者能有较舒适的休息环境。夜班志愿者夜宵没有保障,校团委每天采购牛奶、面包等食品,确保夜班志愿者不饿着肚子上岗。
学生给力,志愿服务广受赞誉
志愿者戴安博说:“与我们这些小青柠而言,志愿服务的真谛并不是服务本身,而是一种精神,这种精神就像青春的歌声一样传遍地球村的每一个角落。”当“搬水帝”、“盖章王”、“电梯姐”、“赤脚哥”不断涌现的时候,志愿服务精神已经在小青拧心中扎根。
巴士调度助理,当他们第一次用英文报送“厚学楼到了”的时候,一车人哄堂大笑,当他们每天坚持英文播报大家耳熟能详的“东苑餐厅”、“北苑餐厅”的时候,一车人肃然起敬。“同学,这是你的西瓜”、“老师,饭不够还可以加”餐厅助理每天重复得打饭舀汤,起初他们也在埋怨食堂单调的菜谱,当她们真得深入食堂工作后,她们总是说“食堂的大妈真不容易”。“我们的工作有规定,在服务期间不能拍照。亚青结束了,我连文化小屋都没有进去认真的看一看”,礼宾助理志愿者谢雨彤带着些许遗憾在志愿者日记中写道。
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很多,天气热,男生直接睡在地上,热醒了,冲个冷水澡继续睡。女生干脆把床安置在了天台。志愿者戴俊海的父亲在7月初被车撞了,为了让他安心参加志愿者培训和服务,硬是瞒着他一直到亚青结束。
老师带头,吃苦耐劳率先垂范
亚青会期间,校团委人员分线作战,冷庆丰、陈晨子、王利青、刘哲、许鹏等五名同志担负起手球场馆一线的工作,刘大卫、朱忠祥、吴杰、蔡亚峰、董婷婷等五名同志,以及药学院团委书记徐元龙、外语学院团委书记翁渊瀚、溧水团区委书记郑婕、南京团市委张莹莹、谷越共同组成亚青村志愿者工作部。
志愿者培训和上岗服务期间,志愿者工作部每位同志分工明确,各司其职,吃苦耐劳,平均每天工作时间超过12小时。每天值班老师要和学生一起住浦江报告厅,以免突发事件发生。志愿者工作部主任刘大卫同志把家安在江浦,几次在深夜送志愿者去医院就诊;志愿者工作部副主任朱忠祥同志几乎每天都住在浦江宿舍,第一时间处理和解决志愿者中的问题。志愿者经理吴杰同志深入志愿者中,了解志愿者困难,及时解决。志愿者副经理王洪洲同志虽已转岗,但是饱含对共青团工作的深情仍然坚持做好亚青会各项工作。志愿者副经理郑婕、张莹莹负责国际联络部NOC助理志愿工作,每天都要等到夜里11点以后得到所有NOC志愿者安全返回的消息后才能放心下班。志愿者副经理谷越同志是组委会中最年轻的,这位“90后”和学生打成一片,为整个团队带来青春活力。开村仪式副经理董婷婷每天带领舞蹈团的同学刻苦训练,在开村仪式和欢迎仪式上连续跳了16次《茉莉花》和街舞《活力南京》,广受赞誉。志愿者主管蔡亚峰同志夫人临盆在即,依然每天坚持上班做好志愿者管理工作,在夫人生产的前一天还在坚持工作。志愿者主管徐元龙同志管理的志愿者最多,他的细致耐心得到志愿者一致认可。志愿者主管翁渊瀚同志经常驱车往返于组委会、主注册中心,确保完成志愿者及时拿到工作证和志愿者服装。
有一种力量叫执着,有一种幸福叫认可,有一种快乐叫奉献,有一种精神叫担当。亚青会圆满结束了,但志愿服务的旗帜在工大一直高高飘扬。(图文:团委;校对:龙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