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1日下午,我校土木建筑学科发展研讨会在省会议中心举行。江苏省住建厅厅长周岚,省勘测设计协会理事长陆根法,省住建厅住房保障处处长王如三,省援疆建设克州副总指挥张鑑,省测绘局副局长史照良,省住建厅多个职能处室主要负责人、南京市住建委、墙改办、规划局、人防办、地震局主要负责人,我校党委书记王德明,副校长孙伟民、刘伟庆、乔旭,土木学院、交通学院、建筑学院、测绘学院、城建学院、环境学院、自动化学院,校建筑设计院、监理公司、建华公司主要负责人及校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等出席会议。会议由副校长孙伟民主持。
校党委书记王德明首先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他对长期以来支持我校土木建筑学科发展的社会各界领导、嘉宾表达了诚挚谢意。王书记从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国家杰青”称号、硕博点的覆盖面、教育部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试点、省部级以上获奖、产学研成果、青年教师挂职、江苏省五一劳动奖状殊荣等方面简要介绍学校2010年事业发展取得的突出成就。
副校长刘伟庆介绍我校土木建筑学科发展现状及未来设想。刘副校长回顾了南京工业大学成立以来学校在人才培养、学科发展、科研成果产业化、校企合作方面所取得的成就;介绍了我校土木建筑学科的重点学科方向,如混凝土结构、砌体结构、木结构、桥梁结构、复合材料结构、岩土地基处理分析、软土固结等方面取得的重要成果;介绍了校建筑设计研究院、南京工大建设监理咨询有限公司、江苏建华公司等三家学科型公司的事业发展情况;对土木建筑学科十二五的发展方向作了简要介绍,表示土木建筑学科将牢牢抓住国家和江苏经济转型升级,学校建设有特色高水平大学的机遇,坚持特色发展,加强国际交流,提升社会服务水平,扩大社会影响,实现新跨越。
江苏省住建厅厅长周岚在会上高度肯定我校在产学研方面取得的成就,认为我校土木建筑学科学科门类齐全,为社会培养了大量人才,在社会上具有较高的影响,特别是我校近年来在绿色建筑、建筑节能技术等方面取得的重大进展,建筑行业创新转型必将产生较大影响。周厅长特别指出,在08年汶川地震后,学校积极承担省抗震办下达的任务,第一时间派多名抗震专家奔赴地震现场指导工作,为抗震救灾做出了突出贡献。周厅长最后对我校土木建筑学科的发展提出了两点期望:一是要继续深入学习,瞄准社会主要发展方向,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为江苏建筑强省作贡献。二是要瞄准国家、地方的社会需求,加强政策研究,希望教授老师能出新产品、新技术,对节能减排和节约型城乡建设加强研究,深度介入,多出高水平的研究成果。
省抗震办主任裴友法、市住建委副主任傅阳以及省住建厅绿标办常务副主任王华分别在会上作了交流发言。裴友法主任介绍了省抗震办与我校在科研合作方面取得的成绩,特别提到“5.12”地震后,2009年我校孙伟民副校长、刘伟庆副校长组织学校多名抗震专家亲自带队奔赴苏北高烈度区,对当地的中小学进行安全隐患排查,为江苏省抗震防灾工作做出重要贡献。傅阳副主任充分肯定了我校近年来的特色优势和发展速度,希望学校能继续加大与地方企业的合作,使科学研究与实际工程更紧密结合。王华副主任对我校土木建筑学科近几年在科研项目上取得的成就给予高度评价,希望我校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专业充分发挥在全省的表率作用,并对学科发展提了三点建议:一是希望学科团队能准确定位,发挥自身优势,培养高素质复合型技术人才;二是应加强施工技术的研发和应用研究;三是抓特色专业建设,在复合结构、木结构、防灾减灾、建筑工业化、建筑节能等方面多做文章,加强师资建设,为培养专业人才提供保障。
最后,副校长孙伟民作了总结发言。他首先对专家们提出的指导表示衷心感谢,指出土木建筑学科的发展目前正面临新的机遇,他表示相信有各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的支持,有学科内部教师们的积极行动,一定能科学合理地制定十二五的发展目标,在十二五期间实现学科的跨越式发展,为建筑行业输送更多的高技术人才,为地方经济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来自学科办、土木学院、建筑学院)
校党委书记王德明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他对长期以来支持我校土木建筑学科发展的社会各界领导、嘉宾表达了诚挚谢意,并简要介绍学校2010年事业发展取得的突出成就。
江苏省住建厅厅长周岚在会上高度肯定我校在产学研方面取得的成就,认为我校土木建筑学科学科门类齐全,为社会培养了大量人才,在社会上具有较高的影响,特别是我校近年来在绿色建筑、建筑节能技术等方面取得的重大进展,建筑行业创新转型必将产生较大影响。
副校长孙伟民主持会议并作了总结发言。他指出,土木建筑学科的发展目前正面临新的机遇,他表示相信有各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的支持,有学科内部教师们的积极行动,一定能科学合理地制定十二五的发展目标,在十二五期间实现学科的跨越式发展。
副校长刘伟庆介绍我校土木建筑学科发展现状及未来设想,并对土木建筑学科十二五的发展方向作了简要介绍,表示土木建筑学科将牢牢抓住国家和江苏经济转型升级,学校建设有特色高水平大学的机遇,坚持特色发展,加强国际交流,提升社会服务水平,扩大社会影响,实现新跨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