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许有些付出本身就不需要什么理由,像母亲哺乳婴孩的孜孜不倦,像父亲培养教导的勤勤恳恳……当成长的步伐迈出感恩的调子,他用年轻与自信挥洒青春,用大山般的朴实回馈曾经生他养他的土地。胸怀一腔热情,他多次奔赴甘肃那片贫瘠的黄土地,辅导当地的孩子学习,在假期持续开展支教活动,他就是自动化学院大三学生冯富荣,一个热衷于社会公益事业的工大青年。
羽毛甫集思反哺,投身支教助故土
会宁,地处甘肃省中部,黄土堆积,环境恶劣。虽然成长在这样一片土地,但脚踏厚重人文底蕴的会宁大地,耳濡目染浓郁文化氛围的会宁家乡故里,仰望会宁先贤的身影,冯富荣对知识改变命运有着深深的理解。
曾经破檐下的大声朗诵,油灯下的静思苦读,是理想让他走出了大山。他说:“与其他地区相比,我们没有先进的教学设施,可是每年却能从这里走出去很多优秀的学生,这是值得每一个在外求学的会宁学子欣喜和自豪的。我们现在的茁壮成长是源于母校给予我们的雨露阳光,可是当我们回过头来时,会发现我们回报给母校和家乡的实在是太少了。”
正是怀着这样一颗感恩的心,考上了大学的冯富荣从大一便积极参加到了由会宁走出来的大学生共同组织的“会宁学子共济会”,热情满怀地投身到对故土的支教活动中去。
最爱楼阁会师梦,几度祖厉少年情
自2011年起,冯富荣便开始组织“会宁学子共济会”的支教团队,第一次以一名青年支教志愿者的身份踏上了祖厉河畔。
扫尽秋容夜夜风,风光廖廓总难穷。苦水河的河水恰似青年的乡愁,奔腾着、流淌着、蜿蜒向理想中的地方。那个寒假,冯富荣全心全意地投身到对家乡孩子们的教育中去,将自己的学习经验毫无保留地运用在对家乡孩子的学习辅导中。
尽管居住在学校的砖瓦房里,忍受着零下十几度的寒冷,只有一个小火炉陪伴着他备课,但他从来没有后悔过,而是将一腔热血倾注在每一份教案中。尽管行走在山区崎岖的坎坷小路上,帮助接送年纪稍小的孩子们,无论风雨霜雪,但他从来没有回过一趟家,直到年后支教结束才回家探望亲人。
被家乡孩子的勤奋刻苦感动,此后,2012年暑假和2013年寒假他都参与了回乡支教活动,将外面的精彩世界带给了他们。
他之所以无法抗拒这份感恩的情愫,用年轻的成长尽可能充盈还在成长的土地,也许就是大山的静谧所邂逅的那种传承与进步吧!
春风化雨润万物,青苗得益壮成材
冯富荣是个善良、细心的人。他每次去支教都会携带一些常用药品,供团队或者孩子们应急使用。家乡的孩子都是倔强的,他们生病不会告诉家里人或者老师,而是自己硬扛着。
去年寒假支教过程中,一个低年级的学生上课心不在焉,状态不佳。冯富荣便关切地上前询问,用手一摸孩子的额头,才发现孩子已经发高烧了。他立即将孩子抱到自己的床上,喂他吃了退烧药,哄他睡了一觉,孩子的状况才有所好转。
还有一个孩子有点自闭,跟不上平日的学习,总是坐在角落里一声不吭。冯富荣在平日里就经常陪他交流、玩耍,还安排他当体育委员,让他展现自己。如此一来,这个孩子逐渐地开朗起来,能慢慢地适应学习生活了。最后当冯富荣的团队离开时,这个孩子哭喊着跟着他们的车子奔跑,“哥哥,你不要走!”冯富荣也感动地落下了泪水。师生情,难忘怀。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从策划支教项目活动,到帮助“会宁学子共济会”的发展,冯富荣从自身的成长经历中总结经验,同会宁学子一同分享。
2012年8月12日至15日短短的四天之中,冯富荣的团队先后对会宁县一中、二中、四中、五中100多个班级超过6000名高三学子进行交流,分享学习经验。2012年8月14日上午,他组织并参加第四次准大学生交流会,同队友们一同为近百名大一新生答疑解惑。在志愿者活动中,他也不断地在探索大学生志愿者活动的新渠道,思考大学生短期支教的意义,让自己在帮助他人的同时,也能让自己不断成长,不断完善。
除了这些工作,冯富荣大部分时间都在幕后协助组织组建支教团队,常常因为赶策划书忙得废寝忘食。可是他从来不会抱怨,他说:“赠人玫瑰手有余香,帮助别人的同时,自己也获得了极大的成长和满足。”
少年强则中国强,你我共筑中国梦
冯富荣说:“其实我们个人所做的十分有限,我们能带给贫困地区的教育资源也十分有限。大学生支教的最大意义在于号召,号召周围更多的人一起参与到帮助贫困地区发展教育中来,号召周围更多的人参与到有利于社会的公益活动中来。”
冯富荣和他的伙伴们,一支队伍,几颗热忱的心,他们用无私奉献砥砺前行,用汗水寻觅鲜花与掌声的价值。他并不需要什么所谓的荣誉来标榜自己,只是以一名会宁人所固有的责任而尽到自己应尽的一份义务,只要他还在前行的路上。
祖厉河畔,当温暖的阳光普照花蕊,他在贫瘠的黄土地上辛勤耕种,播撒着爱与希望……(来自团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