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构建学生创新实践平台,促进学生学习能力、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发展,信息学院在大学生创新实验室的基础上组建“大学生创新工作室”,首批来自学院各专业的60名成员于2012年5月进驻。一年来,创新工作室的学生在指导老师的带领下,围绕近30个项目开展了创新实践活动,经过初审,15个项目进入最后评比。
2013年5月29日,学院举行了学生创新工作室项目评比活动,项目组成员依次向评委做了项目展示,评委由各专业的老师组成。经过评比,四个项目获得一等奖、五个项目获得二等奖、四个项目获得三等奖。
信息学院大学生创新工作室成员主要是二、三年级的学生,每个年级各30名。到本学期结束,2010级30名成员即将告别工作室,为此,5月29日下午和晚上,学生创新工作室还举行了招新面试活动。60多名2012级同学报名竞争30个进入工作室的名额。面试中,评委们不仅仅考核学生的专业学习成绩,还注重考核学生对专业的认识和理解,重点考核学生的专业动手能力和潜力。
近年来,信息学院从“课程-项目-平台-活动”四个环节加强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培养。一是在校团委、教务处、学生处的大力支持下,依托大学生科协和学生会,面上广泛开展“程序设计”、“电子设计”、“电路设计”、“小电器焊接”等专业类竞赛活动。二是组建学生创新实践平台-大学生创新工作室,每年从二、三年级各招收30名学生,在指导老师的带领下开展项目研究。三是建立了信息学院大学生课外创新基金,扶持学生立项开展创新实践活动,先后扶持了50余个项目。资助项目还得到了《中国教育报》、《江苏省科技报》、《江南时报》、《现代快报》等新闻媒体的关注和报道,并有五个项目在学校的本科生论坛中获奖,其中一个项目获得特等奖。四是支持大学生专业社团-绿荫网开展专业学习活动,每年开展“绿荫沙龙”、“走进企业”等学术性交流活动。五是进行教学改革,开设创新实践的课程。计算机系学生每个学期都有一到两个星期的项目开发课程;电子系和通信系设置了2个学分的“创新实践”课,每一名学生都要在老师的指导下,利用课余时间开展硬件和程序设计。
这些工作的开展,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专业兴趣,促进了学风建设,也收获了不少成绩。近年来,上百名同学在省级及以上学科竞赛中获奖;学生考研录取率维持在较高水平,2013届毕业生考研升学率超过23%,其中有15名同学考入北大、中科大、哈工大、南大、东大、上海交大等985高校。(来自信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