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之道:始于怀疑,终于信仰
——在南京工业大学2013年本科生开学典礼上的致辞
中国科学院院士、南京工业大学校长 黄 维
2013年9月29日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教官、各位老师,
亲爱的2013级新同学们、“小伙伴”们,媒体朋友们:
大家上午好!
九月的江浦,天蓝水清,物丰人美,大家欢聚一堂,让我禁不住回忆起了几天前,也就是9月26日晚上,参加《圆梦南工——迎新文艺晚会》的情景。那场活动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美好的印象,正如我在晚会后与团委相关同志在短信中交流所述,整场晚会组织编排精彩纷呈,场景舞美水准专业,现场气氛和谐热烈,既有诗情画意般的校园美景、又有真情实感的朴素表达。我用了“震撼”两个字来形容,令人心潮澎湃,为党代会所谋划的“文化筑基工程”添了砖、加了瓦。正如今天的军训汇报演出一样——非常精彩、激动人心、令人振奋、难以忘怀。我对同事说,正是感受到大家的激情、热情和真情,才让我更加坚定了在南京工业大学与师生员工一道扎根发展、奋斗终身,夸父逐日、衔石填海的决心!
今天,我从为你们喝彩鼓掌的观众席走上主席台,带着万分荣幸与喜悦,向2013级6900名本科新生表示最热烈的欢迎,向全体南工师生致以诚挚的问候!同时也借此机会,向养育、教导你们的父母师长,致以最真诚的感谢!
刚才,葛珈辰同学、喻洁同学、胡秀兰教授分别代表新生、老生和教师做了精彩的发言,令人深受启发。回首去年的9月28日,我在2012级新生开学典礼致辞的场景还历历在目。就是在这里,我向自己加入南工后迎接的第一批新生分享了我所理解的工业大学之“大”,鼓励大家要多一些自信和自强——“信心比211和985更重要”,更何况我们还有即将到手的“2011”——今夕何夕,一年后的今天,美梦已经成真。我们南京工业大学首批通过“2011计划”认定,与北京大学、南京大学、中国科技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等一道,正式迈入“国家队”的序列,成为国家首批14个协同创新中心之一。如今的南京工业大学正按照国家有关部门的部署,瞄准“国家急需、世界一流、制度先进、贡献重大”的战略目标昂首阔步、跨越发展。
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关于2011计划的新闻占据了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等主要媒体的大量版面(包括江苏和南京的多家地方媒体;今天也有十几位媒体朋友专程参加学校的开学典礼)。南工也因此名声大噪、倍受关注。甚至有人撰文指出“211已经Out了,以后要报考2011大学”等等。所以在这里我们要恭喜你们、祝贺你们,你们是国家2011大学的首批学生!你们将与全校师生和遍布世界各地的校友一起,见证着我们实现“综合性、研究型、全球化”高水平大学这一“南工梦”的早日实现!
你们当中还包括130名2011学院的学生。这也是全国首家“2011学院”,以“全程导师制”和“全员书院制”为指导,个性化教育和全面发展双管齐下,以培养创新型领军人才为目标,致力打造全新的人才培养模式。而我更愿意看到,“2011学院”的成立将成为一个火种,它将燎创新型高等教育发展之原,实现精英化教育模式的全新探索,加速提升南京工业大学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水平。
胸怀“南工梦”,拳拳赤子心。回首历史,南京工业大学于2001年由原南京化工大学与南京建筑工程学院合并组建而成;其前身可追溯到创建于1902年的三江师范学堂和创建于1915年的同济医工学堂。可以说是“贵族血统、师出名门”。111年的悠悠历史、春华秋实,经过全体师生员工的不懈努力,我们已经拥有“山清水秀鸟语花香”令人惊艳的美丽校园;拥有一支以两院院士、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等为代表的阵容鼎盛的高水平、有竞争力的师资队伍;拥有工、理、管、经、文、法、医、艺等8个学科门类,正向着“综合性”大学的高峰攀缘不止;拥有一百多个博士、硕士学位授权点,有着近五千名研究生规模的人才培养体系,正朝着“研究型”大学的目标奋力冲刺;拥有源源不断加盟我们的,以来自世界顶级学府的教授、博士为代表的国际知名学者,以及分设于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海外办事处(这是国内高等学校的创举),正奔向“全球化”发展愿景大步向前。
在筑梦的道路上,我们用希望唤醒勇气,用热情点亮光明。老山听风,梅竹倾诉着南工人的锲而不舍、持之以恒;长江沐雨,堤塘吐露着南工人的海纳百川、兼容并包;镜湖观月,涟漪低语着南工人的高风亮节、光明磊落;浦园赏花,芬芳浅吟着南工人的敬教劝学、兴贤育才。
你们意气奋发、风华正茂,刚刚踏入校门成为大学生。让我不由得感慨万千,思绪回到30年前。那时我刚刚从北京大学本科毕业,开始了摸爬滚打、酸甜苦辣的人生经历。回溯这30年,我的思考总结与前几日刚刚辞世的、令人尊敬的大学者于光远先生不谋而合,尤其是他的人生八字要诀——“勤、专、精、深、新、韧、仁、乐”。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希望我的经验和教训,能启迪大家引发思考、能为各位来者提供借鉴。
清末国学大师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曾总结了“人生三境界”,也叫“业成三境界”。古今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境界:
第一境界是在宋朝开风气之先的大词人晏殊词中的“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可以理解为学海无涯,需要厚积薄发,不畏艰难困苦,方能玉汝于成。重点应该是“望”字,首先要仰望星空、高处着眼,制定目标、构筑梦想。
明代哲学家王阳明说:“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梦想不是简单的名利,不同于世俗的成功。有些梦想可能只是平日里的一句玩笑,或者恍然间的“奇谈”,在当下没有实现的可能。但老庄有云“无用之用,方为大用,”梦想是人类进步的助推剂,梦想终将照进现实。
弃燕雀之小志,慕鸿鹄而高翔。同学们从激烈残酷的高考竞争中拼搏过来,应当志存高远,应当有所展望。如果追逐蜗名蝇利,锱铢必较、睚眦必报,目光短浅,重技术而轻学问,重眼前而轻长远,恐怕谈不上志存高远、理想宏伟。或者一进大学就完全卸掉压力、纵情享乐、结交损友,恐怕快乐也不会长久。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不是每一个士兵都要梦想成为将军,不见得每一个人的目标都要“高端洋气上档次”,但我们绝不应向“低级庸俗”看齐。
失去了梦想,想象力就会枯竭,更何谈创新。构筑梦想的诀窍就是广泛阅读、综合涉猎、多元发展。无论是从通识教育的角度来看,还是从当今大科学时代的需求来看,都要求多学科的交叉、融合、协同,甚至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同样能取长补短、触类旁通,所谓“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我本人就是一个不断跨界的例子:我在北大本科期间的训练是物理化学、物质结构、计算化学等方面,后来逐渐开始做了纳米材料、光电材料、有机电子等;由于阅读兴趣比较广泛,本身又比较喜欢文史哲,小学时期就开始粗翻略读过马克思主义的经典名著,如《反杜林论》、《哥达纲领批判》、《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路德维希•费尔巴哈与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等等,大学后则经常涉猎一些心理学、教育学、政治学以及国际关系等等方面的书籍,也偶尔在一些政治性、思想性、文学性的报刊上灌水,如在《时事报告》、《联合早报》等发表一些豆腐块大小的文章。现在回顾起来,这些涉猎广泛的求知经历以及学生团体的任职经验,不仅提高了自身的人文素养与社会关怀,也在不经意间地培养了发散性的思维方式,这对于创新能力的提高同样大有裨益。
第二层境界是北宋词人、婉约派创始人柳永的名句“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是说寻求真理或者追求理想的过程中,需要脚踏实地、废寝忘食,持之以恒、孜孜以求,坚忍不拔、勤奋不殆。
19世纪英国文学巨匠查尔斯•狄更斯说:“顽强的毅力可以征服世界上任何一座高峰!”实现梦想需要有执着的毅力和勤勉的坚守。没有毅力,宏伟的梦想就是镜中花水中月。卓绝的智识、杰出的才华、彪炳的业绩、传世的杰作,无一不来自脚踏实地、艰苦奋斗。在今年9月13日,面对2013级研究生新生,我讲了六个“坚守”,在网上可以读到,对你们也有同样的期待。
正如鲁迅所言,人生的旅途,前途很远,也很暗。然而不用怕,不怕的人的面前才有路。一旦选择了某一条道路,无论是求学、执教、经商还是从政,都希望同学们要要坚定信念、专心致志、心无旁骛地走下去,追逐自己的梦想,用勤奋和坚韧成就事业、开拓未来。
还记得我在中小学读书期间,基本上每天早晨都能坚持5、6点钟起床,到校后在操场上坚持跑十圈以上。到北大学习以后,将跑步的习惯延续到了未名湖畔,并背诵英语、谚语、成语等。这也让我体会到人生不是百米短跑,而是一场马拉松。苏轼曾说道:“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有韧劲的人生方能从容应对困难、挫折、失败等逆境,赢在最后。
韧劲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坚强持久的意志力,即“立志如山”;二是能屈能伸的应变力,可以用“行事如水”来概括(关于这个话题,曾任江苏省委副书记的任彦申同志有非常精彩的概括和表述,在他的书中可以读到)。我们既要对长期目标拥有热情坚持与永不懈怠,如山一般屹立不倒;又要面对多变因素积极应对、灵活调整,如水一般,遇山绕行、见坝积蓄,汇聚成浪、滴水穿石,能屈能伸、可容可包。只有兼具二者,才能坚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