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3日至18日,第十三届“挑战杯”大学生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决赛在苏州大学独墅湖校区隆重举行。我校作品以1个特等奖、1个一等奖、2个二等奖、2个三等奖的团体总成绩取得了历史最好成绩,团体总分位居全国高校第8位,再次捧得“优胜杯”。由徐炎华教授指导、环境学院俞敏洁同学的作品《化工污泥基填料重金属稳定化研究》斩获大赛特等奖,这也是我校选手首次问鼎“挑战杯”赛事的最高奖项。
本届比赛中我校提交的六项作品均喜得佳绩,除俞敏洁同学的作品荣获特等奖之外,由何嘉鹏教授、周汝、童艳等老师指导、城建学院赵冬同学的作品《城市隧道火灾时混合通风模式的研究》荣获一等奖;居沈贵教授指导、化工学院何泽骁同学的作品《含稀土脱硫剂深度吸附净化汽油中微量硫》,许琳教授指导、生工学院沙凤同学的作品《重组大肠杆菌全细胞催化不对称合成(S)-CHBE的研究》荣获二等奖;张其土教授指导、材料学院张乐同学的作品《暖白光LED用高亮度红色荧光粉及其低成本制备技术》,凌祥教授指导、机械学院陆树华同学的作品《高效紧凑四合一挥发性有机物回收装置》荣获三等奖。
“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由共青团中央、中国科协、教育部、全国学联主办,是全国规模最大、最具影响力的大学生科技创新赛事,被誉为中国大学生科技创新领域的“奥林匹克”。本届“挑战杯”,全国近2000所高校共提交近2万件作品参赛,经过省级比赛,国赛网评、复审,来自230余所高校的1135件作品进入终审决赛。面对众多兄弟高校优秀学子,我校同学积极备战,用从容的陈述、专业的答辩、稳定的发挥,展现出敏锐的创新思维和扎实的学术基础,赢得了评委的认可,力克强手。
优异成绩的取得饱含着学校党政领导的高度关心和大力支持。校党委书记王德明教授一直关心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体系建设,多次强调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意义,得知比赛成绩后,第一时间短信祝贺;中国科学院院士、校长黄维教授亲临学校“创新杯”现场指导工作,高度关注比赛进行过程,委托副校长崔益虎教授向全体参赛师生致以亲切慰问,得知成绩后,第一时间短信祝贺;校党委副书记、副校长高明教授多次主持召开竞赛协调会和校内模拟答辩会,省赛、国赛均亲自前往比赛现场看望同学,鼓励大家沉着迎战,展示最佳状态;副校长乔旭教授十分关心“挑战杯”的准备情况,亲自审阅了能源化工类学生作品,并对学生作品的修改完善提出了宝贵意见。
优异成绩的取得凝聚了所有指导教师和参赛同学的辛勤劳动与默默付出。在作品申报、完善和答辩的所有阶段,指导老师们倾注了极大的心血,近一年的备战中,他们常常主动放弃休息时间,精心指导学生,对展示的各项细节工作进行了极为细致认真的修改,比赛期间,他们密切关注作品进展,及时为学生加油鼓劲、解疑释惑。化工学院、生工学院、材料学院、机械学院、城建学院、环境学院等专业学院高度重视、大力支持,院长们或亲自指导或多次参与校内答辩,生工学院韦萍院长在决赛前一周每天单独听取沙凤同学答辩一次并予以指导。各学院全程、全员参与,精心筹备,反复打磨作品,为获得优异成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了做好参赛工作,同学们也克服困难默默奉献着,生工学院沙凤同学的母亲在暑期中患病,她每天奔波于医院和实验室之间,没有丝毫退缩;化工学院何泽骁同学7月份已经毕业,为了及时参加校、院两级模拟答辩和全国终审决赛,他多次向公司请假,提前一个多月返校准备,所在单位的领导都给予了理解和支持。
优异成绩的取得也离不开有效的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育机制。近年来,校团委着力推进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工作,将备战“挑战杯”的过程由短期集中强化向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长期培养转变,由注重提升参赛选手的个人素质向提升大学生的创新意识转变,构建了完整的青年学生“创新创业生态链”,从课题寻找到立项资助、成果检验、提升、完善、转化等各项环节都配合了相应的政策办法。为做好本届“挑战杯”参赛作品的选拔、培育和参赛工作,在相关部门和学院的支持下,校团委早在去年年初就启动了筹备工作,历经选拔考核、人员培训、模拟答辩等多个环节,培养优秀作品参加比赛。
第十三届挑战杯已经落幕,新的征程即将开始,以“挑战杯”竞赛为龙头的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会继续成为我校学生课余科技文化活动中的导向性活动。校团委也将按照我校建设“综合性、研究型、全球化”高水平大学的要求,进一步整合资源、夯实基础、协同创新,全面构建并完善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的体制机制,力争在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工作中再创辉煌!(图文:团委;校对:赵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