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中心首页 >> 新闻中心 >> 新闻全纪录 >> 人才培养 >> 正文

张进明副校长就“本科生经典名著研读计划”答校报小记者问

时间:2013-12-13 来源: 作者:校报记者团 摄影: 编辑: 上传:赵蕾
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在手机中查看。

我校面向2013级新生启动“本科生经典名著研读计划”,受到师生们的关注以及响应。日前,校报记者团专访了副校长张进明,就该计划做了详细解读。

校报小记者问:张副校长好,我们想知道您提出“经典名著研读计划”是出于怎样的考虑?

副校长张进明: 这是学校坚持“教书启智,专业成才;育人铸魂,精神成人”教育理念的一个具体体现,是学校领导的集体决策。我校“十二•五”期间本科人才培养的主要工作思路是:紧扣“一条主线”,深化“两项改革”,实施“三大战略”,推进“四个计划”,“点线面”结合。简称“1234+点线面”即:以提高创新创业复合型人才的培养质量为“一条主线”,重构与研究型大学相适应的本科人才培养体系;完善学分制和导师制“两项改革”,激发学生主动学、教师热爱教;实施教育信息化、协同化和全球化“三大战略”,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全面深度融合,深化开展以实践教学为主线的产学研协同教育,培养学生的国际意识,以应对全球化的新挑战;推进经典名著研读、学业成果作品化、企业家精神培育和海外高校游学“四个计划”,使学生在知识、能力、素质和视野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以“2011学院”建设为试“点”,推进整个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以专业内涵建设、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施为主“线”,着力提升学生工程实践能力;深化教育教学改革,营造良好的教风、学风新局“面”。

校报小记者问:经典名著研读计划的书目清单来自于广大教师、特邀院士以及社会名流推荐,并且书目由三个板块组成。目前“大学之门”板块所列举出的5本书中,3本是国外著作。我们想知道,在书目筛选时主要的依据有哪些?和我们过去读的《大学新生必读》之类的书籍有哪些不同吗?

副校长张进明:“大学之门”系列推荐书目是学校专门为大一新生推荐的书目。大学新生进入大学,同时也就进入了一个陌生的新环境,在这里大家将面临学习和生活两个方面的新挑战。首先,就学习而言,大学学习和高中的学习有何区别?大学学习的目的是什么?学习的方向是什么?学习的方法是什么?学习的重点是什么?学习的规划是什么?这一系列问题都是很多学生心中的困惑。其次,就生活方面而言,如何适应集体生活?如何正确面对挫折?如何进行有效合作?这一系列问题都是很多学生即将面临的巨大的心理挑战。

为了帮助广大同学更好地迈入大学的学术之门,我们遴选了四册图书,分别是《穿过金色光阴的哈佛人》、《回归大学之道》、《与本科生谈:论文与治学》和《科学研究的艺术》。其中《穿过金色光阴的哈佛人》、《回归大学之道》两本书主要是从宏观上指导学生更好地迈入大学的学术之门。除了宏观的指导外,我们还有微观的指导,其中《科学研究的艺术》一书侧重于重点指导工科生如何更好地迈入大学的学术之门,而《与本科生谈:论文与治学》一书则侧重于重点指导文科生学生如何更好迈入大学的学术之门。

为了帮助广大同学更好地迈入大学的生活之门,我们遴选了《从现在出发——大学生的七项修炼》一册书。之所以这一方面目前只选择了一册图书,是因为我们认为在这一方面经典书籍的指导是必要,但是其作用终归还是有限的。生活是一种修炼,大学生活更是一种修炼。生活的体悟终归是要从真实的修炼中获得的。正所谓:书上得来终觉浅,须知此事要躬行。

虽然,过去很多高校等发放过、编写过类似于《大学新生必读》之类的指导书目,但是像本计划这样系统规划、功能明确、覆盖全面的入学指导类的阅读板块,就全国高校来说还是很少有的,这是学校老师送给所有新生的一个礼物,希望大家不要辜负我们的一片苦心。

我校学生登录http://moodle.njtech.edu.cn/网站可以阅读电子版名著。

校报小记者问:学校刚刚开了全校哲学社会科学大会,我们有幸也去聆听了一下校长黄维院士做的报告,黄校长谈到,要全面促进我校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发展。 我们留意到,在“思想之魂”板块列举的均是人文社科类图书。请问您这是出于对我校理工专业为主的现状进行必要补充的考虑吗?

副校长张进明:设计“思想之魂”板块绝不是简单的要达到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工科学校学生人文素养这么一个简单的目标。这个板块有着比这更远大的抱负。它的抱负可以概括为八个字,即“育人铸魂,精神成人”。如何成人?所谓成人就是指一个人具备了成为一个合格的社会成员所需要的核心价值观和生活态度,欲成才,先成人。一个合格的社会成员的判断标准有二:第一,能够正确处理自己与自我的关系;第二,能够正确处理自己和社会的关系。因此“思想之魂”板块书目关键是要解决两个问题:第一,正确认识自己;第二,正确认识社会。所选书目围绕这两个核心功能展开。

如何认识自我,一般来说可以从传统三大学科入手,即文、史、哲,现在还要加上一个现代学科,那就是心理学。因此,为了帮助大家更好的认识自我,我们从文学、哲学、史学、心理学这四大门类中为大家精心遴选了一批书目。如何理解社会,一般来说可以从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法学、管理学五大学科入手。因此,为了帮助大家更好的认识社会,我们从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法学、管理学这五大门类中为大家精心遴选了一批书目。

需要指出的是,“思想之魂”板块的遴选不同于“学术之旅”板块类书籍的选择,它不强调学术的系统性和全面性,而是要为学生展现多样化的理解人与社会关系的视角,故此类书籍主要是这五大学科中具有社会大视野和多学科贯通性的经典著作。它们的特点是:既富于“营养”,又可近可亲、便于“消化”。衷心的希望这些书籍能为同学们未来走向社会提供强大、坚实的精神能量。

校报小记者问:我们发现,“学术之旅”板块的数目列举得十分详细。这是由相关专业教师斟酌后有针对性列举出的吗?尤其是该板块的书目还分为两个层次,由入门,到深造,设置上循循善诱。深造层次的书目,国外著作所占比例很高。这是有什么特别的用意吗?

副校长张进明:“学术之旅”板块的书目繁多,看上去好像有点吓人。开出这么多的书,其目的绝不是显摆,其真正的目的可以归纳为八个字,那就是“博学启智,专业成才”。如何成才?成才的关键是启智。如何启智?启智的前提是“博学”,要拓展知识面以增长见识。

当一位高中生进入大学的时候,他的头脑中一般只有高考要求的那几门学科的不完整的概念。即便在选择报考专业时对其它学科和专业名称有所接触,但也知之甚少。这时如果让他一头扎进一个狭窄的专业,他就会像迷失在原始森林中的猎人一样,茫然不知所措。人类几千年积累的知识就像一片森林,一个猎人如果不了解这片森林中植被类型的水平分布和垂直结构,以及地形地貌和水文情况,他是很难达到成为真正的人才的目的。“学术之旅”板块的目的不是让学生们学会打中野物的技术,而是要学生先熟悉环境,让学生们在学习专业知识之前通晓人类各种“基本知识类型”,为今后的专业学习指明方向。如果学生们在进入专业学习之前广泛涉猎各种知识及其思维方式,就可能在大脑中形成一种独特的知识结构,而这种知识结构通常不同于且超越于为其讲授单独一门课程的老师。这样的知识结构就为创新埋下了种子,将来必然会生长出比教师更宽广的视野、更远大的目标,而且如果衔接良好的话,更会成为后期学习专业知识的动力所在。

可以说,构建出适合自己的、合理的复合型知识结构,然后在这个基础上孕育出自己的创新能力,这就是成才的关键所在。为了达到这一目标,每一个大学生除了要在“课内”下功夫,还要在“课外”下功夫,一进入大学就应开始适当的跨专业阅读,拓展知识面,增长见识,努力把自己培养成真正的复合型人才。

“学术之旅”板块之所以开出这么多的书,其中还有很多的外文书,并设计了由入门到深造的体系,那是因为 “学术之旅” 板块的抱负不仅仅是打造我校的阅读品牌,还要打造出我校的学术品牌,要依托2011大学的契机,通过经典名著研读计划助推南京工业大学的学术水平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校报小记者问:关于“经典名著研读计划”的保障实施机制——设置名著修读学分。这种“名著修读学分”的做法,有无借鉴先例?我校在保障实施机制之中,又有着怎样的创新点呢?

副校长张进明:设置名著修读学分的做法,我校并不是首创。国内有些学校曾经有过此举措。但是我们的名著修读学分制度有自己的特色,有自己的创新。其创新之一是其考核方式的创新。一些学校的考核方式是考试,由学校组织命题、制卷、阅卷,各学院负责考生组织及监考工作。结业考核实行有限开卷笔试,结业考核及格者可获得学分。我校的考核方式是在交流会上做报告,这种考核方式其实很像论文答辩,它要求你必须真正的把书给读进去,读出其味道来,读出其精髓来,这样才能游刃有余的应对交流会上的“三堂会审”。这一过程中,不仅你学到了知识,还锻炼了你的口头表达能力、写作能力,以及临场应变能力,可谓一举多得。我校的第二个创新之处是将名著修读学分规定为必修学分,而不像国内有些学校将其设定为选修学分,经典名著学生可读可不读。之所以如此规定是因为我们发现现在大学生的阅读风气日趋恶化,亟待扭转。学生就应该读书,读好书,只有洒下的是种子我们才可能有收获。而好习惯的培养初始是需要必要的强制力的,也许会有人抱怨这样的做法有些武断,对此我将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