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1日,2025年两院院士增选结果公布。我校杨超校友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史才军校友当选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
杨超校友,1993年我校化工系本科毕业并攻读硕士,1998年获我校博士学位,现任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所长。国家杰青、国家相关人才计划领军人才、北京学者。长期致力于反应器工程、航天固体动力材料和电子级化学品领域。创新多相流反应器模型、算法和测量技术,形成多相流反应器数字化放大设计平台及技术体系,实现了高端锂电前驱体柔性制造,突破了高端芯片用超高纯磷酸国产化瓶颈,助力我国化工主流程转型升级,规模化用于中国石化等企业,经济社会效益显著,为我国化工数字化高端化变革和新质生产力发展做出重要贡献。发表SCI期刊论文300余篇,出版英文专著1本、中文专著2本,授权发明专利110件,获计算机软件著作权62项。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项、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项、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创新奖等。
史才军校友,1989年我校水泥化学专业博士毕业。现任湖南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教授,亚洲混凝土联合会主席。在工业废渣及水泥混凝土材料研究方面作出重大贡献,研究填补了相关领域的技术空白,构建了“理论-技术-产业”的完整创新链条,为我国乃至全球土木工程材料产业的绿色转型、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实科技支撑。其发明的自修复防渗漏材料,被应用于全球最大的垃圾填埋场,提出的相关高性能混凝土组成设计理论和方法,被应用于多个国家的重大工程。Taylor & Francis英文学术期刊《Journal of Sustainable Cement-based Materials》创刊主编,国际多个顶级学术期刊的副主编和编委,已发表学术论文640余篇,出版中英文著作14部,合编国际会议英文论文集11本。在斯坦福大学发布的全球科学影响力排行榜单上,史才军在建筑和建造领域的2024年度全球排名第1、终身(1969-2024)排名第2。他于2001年、2007年、2016年和2023年分别当选为国际能源研究会、美国混凝土学会、国际材料与结构联合会及亚洲混凝土联合会的会士(Fellow)。
学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践行教育科技报国使命,深化全链条创新生态体系建设,以教育筑基、科技赋能、人才聚力的协同发展之路,与校友携手共谱美好未来新篇章。
作者:刘广(对外合作与发展处);审核:伏永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