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中心首页 >> 新闻中心 >> 新闻全纪录 >> 人才培养 >> 正文

校长黄维院士在2014年新学期全校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时间:2014-03-05 来源: 作者:admin1 摄影: 编辑: 上传:
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在手机中查看。

以改革统领全局、以创新推动发展、以团结凝聚力量、以实干成就事业

——在2014年新学期全校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中国科学院院士、校长 黄维

2014年2月28日

各位老师、同志们: 新年好!

今年的春天格外祥和。春暖花开,万物复苏,正是干事业的好时候。正月初八,学校党政班子召开了一次务虚会议,重点讨论了今年的工作,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2014年度学校党政工作要点》。OA系统上已经发布,在今天这个场合就不照本宣科了,请大家认真学习领会,加快推进落实。前天刚从英国回来,这是一次学习之旅,收获很大,讲话中会穿插着简单汇报一下此行学习感受。

(一)2013年工作总结

现在很流行的一个问题是“时间都去哪儿了?”自2012年7月20日我正式到任,至今已有20个月,进入了第三个年头。深切地感受到:“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隙,忽然而已。”回首再看,南工的2013年是一个丰收之年,取得的收获可以用“志”、“同”、“道”、“合”这四个字来总结盘点。

第一个字“志”,是打造南工发展“升级版”,调整确立学校的长远发展目标。

要实现南工办学水平的跨越式发展,就必须实现思想观念的跨越式转变,必须确立“不进则退、小进慢进也是退”的观念。

在过去的十多年间,我们以“高水平有特色创新创业型大学”为目标,发扬“干打垒”精神,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以牺牲改善师生员工生活待遇和工作条件为代价,在财政投入、办学条件、师资规模、优质生源等资源极度短缺的情况下,在起点不同、不尽合理、甚至极不公平的竞争中,取得了来之不易、值得自豪、得到公认的成绩。而随着全球化进程加快和教育市场日趋成熟,大学间的竞争已不再简单地局限于某个国家和地区,优质教育资源的全球配置已箭在弦上。面对激烈残酷的市场竞争,我们必须更加清醒地看到南工的危机。相比于兄弟院校改革和发展的迅猛势头,南工显得步子不快、甚至有掉队之嫌,除了个别“山头”差强人意,大部分学科都处于洼地甚至低谷状态,竞争能力薄弱,整体水平亟待提升。而长久以来形成的粗放型、家长式管理也使师生奋发锐气有所不足、进取意识有所淡薄、工作状态有所松懈。

在这样的背景下,学校党委组织全校深入研讨,果断进行了战略调整。在去年同期召开的新学期工作大会、4月召开的学校战略研讨会上,我们就学校面临的形势和发展战略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梳理和碰撞。在历经半年的精心酝酿、思想准备后,在8月底召开的第三次党代会上,正式确立了“综合性、研究型、全球化”高水平大学战略目标和“5030计划”。在随后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相关内涵在校内外已日渐深入人心。

大学之“志”在于“志存高远”,奋斗目标一定要高,气可鼓不可泄。尽管这九个字的目标各有内涵,但总体瞄准了学校的综合实力提升,应当理性辩证地看待。综合性不等于在学科布局上面面俱到;研究型也不是所有的教师都活跃在科学前沿;一年多前,当我们第一次在校内讲全球化的时候,可能赞同者寥寥,现已逐渐成为全校的共识。《孙子兵法》云:“求其上,得其中;求其中,得其下;求其下,必败。”这不仅仅是意志,更是决心,是自加压力和主动作为,必须树雄心、立壮志,深谋远虑、放眼未来。

第二个字“同”,是全力以赴推进协同创新中心体系构建,取得历史性突破。

历经8个多月的精心谋划和全力争取,我们过五关斩六将,成功跻身首批14个“2011计划”国家级协同创新中心之一。同时,支撑国家级协同创新中心的四个分中心也相继获得了省级协同创新中心的支持。

协同创新的突破具有里程碑式的历史意义。这使南工在错失“211”、“985”等发展机遇后,终于柳暗花明地进入了“主流高校”行列,为实现快速发展提供了全新的、更高的起点。
在运行过程中,我们在协同创新体制机制方面不断有所创新、有所突破。目前,方案日渐完善,特色得以彰显,社会美誉日隆。在促进政产学研用介深度合作方面,我们提出“南工—先进材料谷”设想和“先进材料国家实验室”框架,瞄准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力推区域产业转型升级;在凝聚和发挥人才优势方面,提出“顶尖创新人才聚集和培养”方案,打造面向顶尖人才的科学家工作室,创建国际合作联合研究中心等,构筑“海归人才缓冲基地”,该方案业已借助先进材料研究院平台的构建顺利运行;在创新型精英人才培养方面,我们创建了国内首家“2011学院”,招收了首批130名学生,探索MOOC等国际领先教学模式,实施“全程导师制、全员书院制”培养本硕博贯穿的高素质人才。

春节期间,国家副主席李源潮同志指出,“南京工业大学在协同创新方面在全国高校中是领先的。”“祝贺所取得的成绩,望继续努力奋斗!”点赞好评,令人振奋。

第三个字“道”,是深入调研、全面梳理并系统勾画南工未来健康发展路径。

小平同志说“发展是硬道理”,这是千锤百炼、颠扑不破的真理,对南工也是如此。不加快发展,南工就没有地位,更没有前途。我们发展的任务很重,学科、人才、经费、空间、管理等等多方面都沉霾深重、百废待兴,需要真抓实干、攻坚克难。
“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经过通盘考量,学校先后提出并制定了八大工程。其中,“人才培养强基工程”、“高端人才培育工程”、“职业生涯优化工程”是核心,事关人才培养、人才工作大局,是回归大学本源、人才强校之关键;“学科建设跨越工程”是着力点,“全球战略推进工程”是学校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基础设施完善工程”、“管理水平提高工程”、“文化建设筑基工程”分别是在硬件、制度、文化三个层次,为全面提升学校内涵与外延发展,提供最坚强有力的保障。

为了全面实施八大工程,我们开展了深入的调查研究,找准症结,有的放矢;改革不停息,发展不止步。去年下半年,学校结合贯彻落实党代会精神和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召开了南工历史上首次“人才工作推进大会”,出台了一系列大胸怀、大手笔、大气魄、大境界的基础性人才政策,开启了人才强校全新格局,笑迎天下各路英才;召开了南工历史上首次“哲学社会科学大会”,吹响了人文社会科学大发展、大繁荣的号角;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更加强调民主与公平,实施阳光财政、积极财政,着力治理长久以来因为管理无序所造成的混沌状态,施行条块扎口管理,大力推进制度建设,着力解决长期以来被群众所诟病的管理水平低下问题;承担了亚青村和手球项目的比赛项目,近千名南工志愿者全情投入、无私奉献,为社会做了巨大的贡献,同时也为学校留下了宝贵的精神与物质财产。

第四个字“合”,是以全球化推进战略为重点,开启国内外交流合作新篇章。

日前,受皇家工程院邀请前往英国讲学,访问了剑桥大学、牛津大学、帝国理工学院、圣安德鲁斯大学、伦敦大学学院、诺丁汉大学、谢菲尔德大学等多所世界知名学府,其中多数为罗素集团的成员,相当于我国的985高校。此次访问令人体会深刻,英国对中国学者的重视程度大幅提升,但凡经事先安排都会有校长、副校长全程接待。通过这次英国“学习之旅”,能够深刻地感受到随着中国综合国力和国际话语权的不断增强,以英国为代表的老牌发达国家对华政策已今非昔比。卡梅伦首相访华之后,在英国掀起了“中国热”,从幼儿园开始,社会教育就有了学习汉语、中国文化的需求。

同时,大家也可能注意到了,新一届政府的外交方针有所调整,一改多年来韬光养晦的心态,更加注重增强军事实力、强化外交。可以预期,在未来的国际新秩序的架构中,中国将扮演更加重要、甚至是核心的角色之一(与美、俄实现三足鼎立,成为亚洲第一)。而我们所处的江苏在推进全球化方面也走在全国前列、屡开先河、百花齐放、各领风骚。

因此,对于南工而言,既享有“天时、地利、人和”的大好局面,还应有引领世界前沿的胆略;不仅要有“迈出国门、走向世界”的开阔视野,更要有“融入全球、多向交流”的豪迈胆识,争取在中国高等教育乃至未来引领世界潮流的过程中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

令人遗憾的是,过去南工在国际拓展方面基础非常薄弱,此前几乎没有主动布局,全球化、更准确地说是国际化水平低下,品牌声誉薄弱成为南工发展的最大短板,与我校的综合实力极不相称。因此,全球化战略之于南工改革发展的意义,不啻于对外开放之于中国改革发展的重大意义,必须争分夺秒地向前推进。

在过年的一年中,我们重拳出击,开启了全球化战略的新征程。学校英文简称改为NanjingTech,赋予良好寓意;开江苏省高校之先河,分别在北美、欧洲、澳洲、东南亚等地设立了海外办事处,延伸了引才引智工作触角;全面启动了与世界排名前50名的多家知名学府的战略合作;与全球排名前五的英国帝国理工学院的深度合作被视为亮点,该校副校长Donal Bradley来访后深受触动,提议在两地互建联合研发中心,此方案若能如期推进,将是我国协同创新中心的首个欧洲分中心,或成为体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