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环境学院青年教师张哲副教授在图灵(Turing)结构分离膜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相关成果以“Turing-structured covalent organic framework membranes for fast and precise peptideseparations”为题发表在期刊AngewandteChemieInternationalEdition《德国应用化学》。我校硕士研究生高冰洁为第一作者,张哲副教授为共同通讯作者。
1952年,“计算机科学之父”艾伦·图灵提出了一种反应-扩散模型,即一对活化剂和抑制剂在一定条件下发生相互反应、扩散,产生远离热力学平衡的图灵结构。对于分离膜,图灵结构的关键特征为膜内部的纳米空腔,可大幅提升渗透性。传统图灵结构膜的交联度高,且缺乏规整孔道,难以实现分子的快速、精准分离。共价有机框架(COF)具有规整、适宜的孔道,但成膜单体反应速率较低,且难以达到图灵结构形成的阈值。为此,本研究提出构筑基于金属-多酚化学的功能涂层,通过强化吸收和缓释作用,有效触发了图灵结构形成所需的热力学失稳状态,获得了外部为“迷宫状”的条纹、内部为空腔的图灵结构。该COF膜展现出高效的水渗透性特性,比非图灵结构膜高出13倍,并可实现不同分子量的高附加值多肽药物的精准分离,选择性高达638。
这项工作是继稀有金属离子分离膜(Nat.Commun. 2024, 15,9221)之后,在COF膜方面取得的另一项重要进展,进一步丰富了图灵结构分离膜的科学内涵,有望推动膜分离技术赋能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
该工作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的资助。
原文链接: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002/anie.202503090
作者: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审核:张雪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