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上,他是一位严师;生活中,他是学生心目中的慈父;球场上,他是个“灵活的胖子”……
他是“新三届”(七九级本科生),他曾担任过盐城工学院校团委书记、学院党委书记,还被校领导临时点将,担任过校体育部主任;他编过相声、演过相声,做过婚礼司仪,年年担任学校年终晚会的主持人……
他,就是获得校第七届“师德十佳”称号的理学院应化系马鸿飞教授。
严师:教师是学生的镜子,学生是老师的影子
一大早,实验室里几个同学正在一边聊天,一边吃着早点。看到马老师踏着上课铃声走进实验室,同学们慌忙将早点塞进了书包。
“到实验室外面去,把早点吃了再进来!”马老师板着脸,严肃地说。
大家诧异地看着他,一动也不敢动。这时,马老师顿了片刻,用稍微和缓的语气说:“你们到外面把早饭先吃了吧!”
同学们赶紧到外面把早饭吃完,回到实验室,马老师专门为这事给大家上了一课,他从实验室的管理讲到安全要求,从早餐的营养学讲到生理卫生,同学们听得心服口服。
上课玩手机,发信息、发微信、打电话甚至上网玩游戏,现在在大学课堂上似乎已经见怪不怪了。但马老师每学期开学第一节课就会和学生定下一条规矩:课堂上绝对不允许使用手机。当然,要学生做到的,马老师自己一定带头做到。因此每次上课前,马老师必做的一件事就是检查手机关了没有。
一次,由于上课前接了一个电话,他忘了关机,在课堂上他的手机突然响了。同学们理解地说:“马老师,您接一下吧,没关系的。”可马老师不仅没接这个电话,立即将手机关掉,还在全班同学面前作了深刻检讨,同时还要求大家以后监督他上课前一定要关掉手机。
“这些事情虽小,却可以看出,马老师不仅对自己的学生在学习上要求很严格,同时还能做到严于律己。他的言传身教让我们明白了做学问、干工作养成严谨的习惯是多么的重要!”马老师的学生贾红圣回忆说。
慈父:双手扶持千木茂,慈怀灌注万花稠
马老师大学毕业后,在盐城工学院工作多年。由于他的教学能力及突出表现,曾经担任过校团委书记、学院党委书记,还被校领导临时点将,担任过校体育部主任。但2001年时,马老师却毅然做出了一个决定:调到南京化工大学(南京工业大学前身)工作。盐工的领导极力挽留他:“你在这边已是正处,省委组织部后备干部,发展的基础这么好,走了太可惜了!”但最后马老师还是以副教授的身份来到南京,成为我校的一名普通老师。
说起这段经历,马老师一点也不后悔,“我当时主要是为儿子考虑的。儿子刚上初一,就被省体校看中并录取,到南京读书训练。儿子毕竟还小,到南京后许多地方不适应。为了照顾儿子,我和爱人最后还是放弃了老家的工作和生活,来到了南京。”
这位家中的慈父,其实,在他的学生心目中,也是一位时时闪现伟大父爱的好老师。
深夜十一点多,马老师爱人接到了一个学生的电话:马老师班上一位学生得了急性肠胃炎,上吐下泻。听到消息,马老师立即和爱人从家里出发,开车到学校把学生送往医院,为学生办了急诊手续,交了有关费用,守护在学生的病床前,一夜没合眼,一直到学生病情稳定了,才离开医院。
学生家长得知后,非常感动,几次到学校来要当面酬谢,都被马老师婉言谢绝。“我觉得,遇到这种事情,不管是谁都会这么做的。”马老师淡淡地说。
他担任应化06(2)班班主任时,班上有两个学生来自边远地区,家境不太好。为了解决学生困难,他不仅积极为学生联系勤工俭学机会,还多次拿出津贴补助他们。在寒冷的冬天,看到学生衣衫单薄,他主动把家里的棉衣带给学生。节假日,他常把那些无法回家的学生带回家一起过节,让他们感受到家的温暖……
以优异成绩考上马老师的研究生、现在已被校长黄维院士选为“直博”的沈光睿同学,原来中学学的是文科,化学基础基本为零,当年高考由于录取时文理不分,被我校浦江学院应用化学专业录取。刚进校时,他也曾想发奋赶上其他同学,但实在由于基础太差,一度到了要退学的边缘。
在有机化学课上,马老师发现这个学生虽然基础极差,但求知欲很强。于是,马老师只要看到他有点滴进步,都加以表扬。马老师还主动把自己的手机号码和邮箱告诉他,让他有不懂随时询问。就这样,沈光睿慢慢地对化学产生了兴趣,找回了自信,成绩也有了明显的进步。
“大三时,由于考研教室紧张,宿舍学习效果又不好,我感觉没地方看书了。马老师知道后,把他家里的一个小房间腾出来,让我到他家里学习。遇到疑难问题,还可以向马老师当面请教。”小沈说,“要不是马老师,就不会有今天的我,可能我早就退学回家了。马老师给我们的感觉就是一位慈爱的父亲。马老师经常跟我们说:‘在我心里,没有差生,每个学生都是那么可爱,每位同学身上都有闪光点!’”
有次上课时,马老师发现有一位同学课堂上注意力不集中;课堂讨论时,这位同学也很少发言,似乎课堂上的一切都和他无关;课堂提问时他也很少能正确回答问题。上了几周课后,甚至在课堂上已经难以看到这个同学的身影。
马老师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为了不让一个同学掉队,课后,马老师通过其他同学了解这个学生的情况。
原来,这个学生来自农村,家庭生活比较困难,同学本身性格内向,同时化学学科的基础也比较差,进入大学后,对化学课程包括自己所学的专业都没有信心,但又觉得学不好愧对父母,一度产生了退学回家减轻父母经济负担的念头。
了解到这些情况之后,马老师多次找这位同学谈心,耐心地鼓励他放下思想包袱,给他介绍自己的学习方法。“你能放下包袱、轻装上阵,好好学,学出好成绩,就是对你父母的最好的报答!”马老师鼓励他。
针对他化学基础较差这一状况,马老师单独给他开小灶,对他的课后作业进行面批,同时还要求该同学定期将自己的课堂笔记送给他检查。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这位同学排除了心理障碍,树立了信心。在期末考试中,《有机化学》取得了89分的好成绩。在学习成绩提高的同时,这位同学的精神面貌也焕然一新,成为一个充满朝气、积极向上的好学生。
“学生的成长和进步是老师最为快慰和引以为自豪的。我觉得,我最大的财富就是培养了一大批健康成长而且对国家有用的学生。”马老师说。
教学:不计辛勤一砚寒,幽谷飞香不一般
“刚走上讲台时,我的教学也很平淡,为了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使课堂教学更为生动,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我平时不仅虚心向一些教学经验丰富的老教师学习,还刻意观察和学习各类主持人的主持风格,甚至还学习一些相声演员的语言特点。”马老师回忆起刚走上讲台时的情景,至今仍历历在目。直到现在,他还常会客串为一些朋友主持婚礼,早些年他还是一位很有表演才能的业余相声演员,自己创作并表演的相声节目曾获盐城市职工汇演一等奖。俗话说,艺多不压身,正是由于有了这些经历,才使得他的语言表达幽默、口齿清晰、声音宏亮、授课充满激情,成为深受学生喜爱的优秀老师。“上马老师的课,常常不知不觉一节课就结束了。”听过马老师的课的同学都有这样的感受。
“马老师还喜欢在讲授知识点时,穿插一些化学史小故事。《有机化学》课程很枯燥,但上马老师的课一点也不感到枯燥乏味,他不仅能将基础理论与实际工业生产、与大家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的一些化学现象有机地结合起来,而且由于《有机化学》教材中有很多以科学家命名的人名反应、概念,马老师在课堂上经常会将这些化学家的励志故事融入到教学中,既调动了我们的学习兴趣,又对我们是一种极好的励志教育,激励着我们如何做人、做学问。”马老师的学生刘晓告诉我们。
有一次,在讲述“苯环结构”的发现过程时,马老师向同学们娓娓道来:“一天夜晚,凯库勒在书房中打起了瞌睡,眼前又出现了旋转的碳原子。碳原子的长链像蛇一样盘绕卷曲,忽见一蛇抓住了自己的尾巴,并旋转不停。他像触电般地猛醒过来,立即整理苯环结构的假说,又忙了一夜,终于悟出了苯分子的环状结构。对此,凯库勒说:‘我们应该会做梦!……那么我们就可以发现真理,……但不要在清醒的理智检验之前,就宣布我们的梦。’”
介绍完这个故事,马老师对学生说:“凯库勒能够从梦中得到启发,成功地提出重要的结构学说,并不是偶然的。这是由于他善于独立思考,平时总是冥思苦想有关原子、分子以及结构等问题,才会梦其所思;更重要的是,他懂得化合价的真正意义,善于捕捉直觉现象;加之以事实为依据,以严肃的科学态度进行多方面的分析和探讨,这一切都为他取得成功奠定了基础。”(周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