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提升辅导员应对学生心理危机的知识和技能,不断增强辅导员工作的科学性和实效性,根据《南京工业大学辅导员队伍建设“彩虹计划”实施方案》,4月1日上午,学生事务部特别邀请苏州大学刘稚颖教授在逸夫图书馆五楼报告厅举办了“校园心理危机的识别与干预”专题报告。学生事务部全体人员、各学院分管学生工作书记和全体辅导员参加了培训。报告会由学生事务部部长郭万牛主持。
刘稚颖教授为苏南地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中心专职心理治疗师和督导师,长期从事临床心理学领域的科研、教学和临床实践,曾在美国和日本接受过员工心理健康、压力管理和危机干预培训,并获得国际CISD(危机事件集体减压法)高级证书。
郭万牛部长在主持时指出,新时期新形势下出现的新情况,对辅导员的工作能力提出了更高更全面的要求。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环境的变化,近年以来,大学校园心理危机事件时有发生,如何快速准确地识别心理危机并有效地进行干预,是当前辅导员工作中必须要正视和亟需解决的问题,也是推进辅导员工作规范化、专业化、科学化的必然要求。从本学期开始,学生事务部将按照“彩虹计划”,对我校辅导员进行系统、深入的培训,力求以辅导员职业能力的提升推进学生工作的精细化发展。
在随后的两个小时的时间里,刘稚颖教授分别从心理危机的形成和发展,校园心理危机的识别和校园心理危机的干预三个方面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讲解和分析。首先,心理危机并不完全等同于自杀事件。心理危机是一个缓慢累积的过程。当事件严重到超出当事人应对能力的范畴时,危机即会发生。危机可以从认知改变、情绪变化、躯体反应和行为变化四个方面表现出来。求助意愿缺乏的“沉默”的个体往往是最危险的。其次,危机发生后,当事人的反应可以随着时间的推移分为四个不同的阶段。每个阶段各具特点并有其对应的干预措施。在危机发生的48小时之内就应积极介入干预。最后,危机可以预防,但不意味着预防措施会完全起作用。危机中孕育着个体成长的机会,合理适当的危机干预可以帮助个体应对危机,并促进其成长。危机干预的目标是帮助危机中的个体恢复平衡。危机干预不等同于心理咨询,它操作性强,辅导员经过系统的培训,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进行危机干预的。
在整个培训过程中,刘教授的讲解严谨规范,环环相扣,但同时又不失生动有趣。其所举案例大多出自日常学生工作实例,讲解不时激起在座辅导员的共鸣。
本次培训结束时,与会人员纷纷表示获益匪浅。本次辅导员培训班旨在增强辅导员业务能力,不断提升工作队伍的整体水平。今后学生处将定期举办系列培训,主题、形式将更加多样化。
“彩虹计划”是我校辅导员培养、培育、激励计划。根据“彩虹计划”,学生事务部成立了学生发展研究中心,为全体学工干部专业化、专家化发展搭建教育、教学、研究和实践平台;制定了《2015年辅导员队伍培训与交流计划》,以加强辅导员职业资格培训、业务培训以及工作研讨,不断提升辅导员队伍的整体素质,锻造一支敬业爱生、育人为本、为人师表的专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干部和学生教育管理业务教师,为学校人才培养和“综合性、研究型、全球化”高水平大学建设作出重要贡献。(文:学生事务部;校对:赵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