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中心首页 >> 新闻中心 >> 新闻全纪录 >> 人才培养 >> 正文

我校“慕课”达人高志锋逆袭成准“北大人”

时间:2015-04-16 来源: 作者:党委宣传部 摄影: 编辑: 上传:赵蕾
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在手机中查看。

面试北京大学硕士研究生“命悬一线”,三十多门世界名校MOOC“慕课”证书成为敲门砖,使其成功“逆袭”

 

我校“慕课”达人高志锋逆袭成准“北大人”

 

第五届蓝桥杯软件大赛C/C++本科B组全国总决赛一等奖、江苏赛区一等奖;第七届南工本科生学术科技论坛特等奖;“苏嵌杯”ACM程序设计大赛一等奖;“NTC杯”大学生课外创新项目一等奖;网易“Thinkagain,说出你的创意”征文比赛三等奖;“浙江大学”PAT程序能力测试甲级证书……一连串令人眼花缭乱的奖项,令人很难想象竟然皆是出自同一位学生之手,他,就是来自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1101班的高志锋。当然,他还有另外一个身份——近期刚刚通过北京大学硕士研究生复试的准“北大人”。

初生牛犊不怕虎,小试牛刀荣登Appstore

“我一直耿耿于怀一件事,大一开学不久的一次班会上,我提出了有关开发iPhone软件的想法(因为当时觉得这是件很酷的事),当时班里同学反应是不知所云,或者说是异想天开,当然当时的结果是失望的,并且我们的小班还自信地告诉我们就算大四的学生也很少能够完全独立开发出商业应用软件,更别谈针对iOS,这个新兴的开放环境。”高志锋在自己的博文《论大学生与顶级层次精英的差距以及警醒》中写道。然而,正是这个几乎被所有人所轻视的想法,最终却“不可思议”地变成了现实:“实际情况是,不久后,我们3个人组建了自己的Team,并且全部自学了所用的所有知识及技术,我们看了超过百万字的英文文献(因为apple最新的官方资料是英文版的),其中遇到的困难是难以想象的,但最终我们成功了。”2012年,他们自已组织的三人团队,基于苹果公司生产的ios系统的移动终端设备应用软件研发的“校园手机伴侣”成功上架,当年持有iPhone4、iPhone4S、iTouch等流行数码产品的苹果用户均可以在AppStore里下载该软件。“软件里包含了课程表提醒、网站导航、指南针等多项功能。” “苹果公司的应用商店AppStore中,原来只有清华大学和中国科技大学的校园软件,当时我们南工学子自主研发的软件也可以位列其中,我们很自豪!”

“人不能夜郎自大,更不能妄自菲薄。我初中时成绩很好,但是却没达到县中录取线”,谈到成长史时,这个来自江苏兴化的农家孩子高志锋淡淡地说道。他认为直面现实,稳步向前是最好的学习态度。中考失利的他只能自费上了县中扩招班,在年级1000多人中,排名800多,可是他并没有灰心气馁,高一期中考试就跃居年级前四,被调至年级最好的班——理科实验班,后来一直稳居年级前20,但高考再度失利,与心仪的学校失之交臂。“似乎老天爷故意在和我作对,可来了南工,发现这里学习条件良好、创新氛围浓厚,对于敢爱敢拼的我真是太好了……”

滑铁卢ACM赛场,结缘MOOC长知识

2013年9月,ACM赛场(由美国计算机协会主办,属程序设计界的奥林匹克比赛)上的失利,一度让高志锋跌入谷底。“4场ACM亚洲区预选赛都未能出线,这对我的打击非常非常巨大。”高志锋坦言,“不在于结果,而是一种无法在高手云集的武林大会上同台竞技的无奈。我们当时自发组织的6人小组为之准备了将近一年半的时间,约定每天晚上从晚六点集训到十一点。可最终没能现身俄罗斯的决赛现场……”回首这段经历,高志锋有着深深的无奈:“这或许也是我成长至今的最最遗憾的一件事了,较之这件事,中考、高考的失利都是浮云。”然而,正是这样一段经历,却意外打开了高志锋的另外一扇门——与MOOC结缘。

“当时看到身边有同学考去斯坦福的时侯,深感自己的碌碌无为:同样是人,差距竟会是如此巨大。”在反思自己之余,高志锋深深意识到眼界对于个人成长的重要性,也就是在那之后,他偶遇MOOC。

MOOC,“大规模网络开放课程”的英文缩写。“MOOC世界里的视频课程,基本都来自世界名校,从中可以学到很多有用的东西,也可以认识很多厉害的学生、教授,这对于拓宽一个人的眼界是很有帮助的。”谈及MOOC,高志锋满是兴奋。

然而,看似光鲜的背后,实则是数倍于常人的努力。“一面要面对学校的专业课,另一面还有这么多MOOC课程。有时几乎达到崩溃的边缘,无数次看着视频就睡着了。”高志锋在博客中如是写道。正是这种对专业知识的酷爱和勇攀高峰的信念,使得他在近一年半的时间内,通过MOOC的形式,修读了国内外名校的众多相关专业课程,目前一共完成了40多门课程的学习,取得了30多张证书。

为了拓展专业学科视野,提升专业学习深度,他主修了美国哈佛、耶鲁、麻省理工、加州理工等大学的诸如机器学习、数据挖掘等课程。针对自己未来的职业生涯愿景,他还主修了银行学、金融技术等课程。此外,他还修读了北京大学艺术史等人文课程,清华大学的财务分析、心理学、美国政治概况等课程。

当然,在充实自我的同时,高志锋还不忘帮助他人。在过去的一年里,他作为《机器学习》(斯坦福大学一门非常著名的在线课程)组副组长,组织翻译、校对、审核完成113段视频课程所有字幕工作,同时,作为组员参与了《图像处理》、《人机交互》等课程的翻译、校对工作,为那些有语言障碍的学习者提供帮助,为他们搭建学习平台,帮助他们接触到优质的学习资源,为优质教育的最大化普及贡献自己微薄的力量。

“校本课程本身就挺多的,加之我还时不时参加相关专业竞赛,再加上MOOC,所以大学四年,我特别忙、特别累,但达到了累并快乐着的一种境界,呵呵”,谈及时间的安排,高志锋淡淡地说道,“因为,MOOC和正常的课堂学习一样,需要课堂讨论和按时交作业,否则无法获取结业证书,既然学了就要好好地学吧!”

险无缘北京大学,MOOC成为敲门砖

“ACM赛场上的失利使我意识到未来的无法预测,加之在MOOC上听过一些北京大学的课程,感觉很合我的想法,所以就决定考研了。”在谈及考研的最初目的时,高志锋语气轻松,仿佛一切都尽在掌握。

四个多月的准备,超出常人想象的艰辛,终于在考研初试成绩出来之后令高志锋松了一口气。“那段时间里,感到压力特别大,当然,这压力并不是来自于父母,因为他们一向尊重我的选择。相反,那是一种自己对自己所产生的压力。”

然而,在顺利经过初试、面对复试的时候,高志锋却着实遇到了麻烦:“自己一开始表现得很糟糕,四个问题只回答出了一个,命悬一线,面试老师也似乎已经对我失去信心了,何况自己又没有985、211光环,而和自己一起参加复试的很多是名校出身。”面对此种情形,高志锋用“我只能呵呵了”来表达自己的无奈。所幸,在向老师讲诉了自己在MOOC的学习经历之后,终于获得了老师的一致好评,最终成功“逆袭”,通过复试,成为准“北大人”。

回顾这段经历,高志锋不无感慨:“生命中的每一段努力都是有价值有意义的,我完全没想到这段MOOC经历拯救了我。”“所以——”高志锋停顿了一下,“大一大二的同学现在也不必过于急功近利,做好自己当前所应该做的,就足够了,莫要辜负美好的大学时光。”

谈及未来,高志锋表示将来想从事银行业。目前正在准备CFA(国际金融分析师)考试。“这是一张含金量特别高的证书,所以考试很难,全英文的书籍,据悉,目前全国也只有3000多人过关。目标定高点,才能让自己不松懈!”高志锋说道。

虽是工科男,但高志锋在学习之余却爱读纯文学和哲学方面的书籍。他说,想放松时听听古典音乐,看看康德、让•保罗•萨特和西蒙娜•德•波伏娃的书,能让自己更加以清晰的思路和充沛的精力去走自己的路。“因为很忙,大学里我还没谈恋爱”,他笑着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