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报道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媒体报道 > 正文

〔新华日报·交汇点〕江苏举办“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主题研讨会:探寻科技创新实践新路径发展新方向

  • 发布时间:2023-07-31

交汇点讯 7月26日-27日,由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省委宣传部、省科技厅和无锡市委联合举办的“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主题研讨会在无锡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近200位专家学者齐聚一堂,聚焦“战略科技力量培育”“关键核心技术攻坚”“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加快建设人才发展高地”等议题开展深入研讨交流,为江苏在科技创新上取得新突破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撑和智力支持。

培育战略科技力量提升区域竞争力

如何全面认识科技自立自强?与会嘉宾畅所欲言,碰撞新知,共同探究理论新内涵,探寻实践新路径,探索发展新方向。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创新发展研究部部长、研究员马名杰认为,科技自立自强,不止是针对现在的“卡脖子”技术领域,也包括了面向未来的前沿科技领域;不止是保安全的需要,同时也要促发展;科技自立自强要放在双循环的背景下去考虑,也是在新发展格局当中一个非常重要的一环,要采取更加有力的、更高水平的开放措施,来融入全球的创新网络、科技网络,获得更多的科技资源,让中国的科技产品、科学技术走出去。

战略科技力量不仅关系到国家的重大战略需求和核心竞争力,对区域科技创新能力和竞争力的提升,以及区域的高质量发展,也都具有重要意义。怎么培育战略科技力量?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原副院长、研究员孙福全提出7点建议:构建战略科技力量体系、提升全链条创新能力、前瞻谋划和发展未来产业、培育引进国内外一流人才、打造区域创新高地、构建开放创新新格局、营造良好的创新生态等。

长三角一体化背景下,战略科技力量又该如何建构?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长聘特聘教授、上海市产业创新生态系统研究中心执行主任陈强进行了深入的思考。他说,战略科技力量的主要构成包括国家实验室、国家科研机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和科技领军企业,这四大主体的“指挥棒”不一样,任务结构有差异,能力基础也不一样,如何让它们在最大程度上形成共识,进而采取一致行动,这需要在体制机制上有所创新和突破。未来战略科技力量的工作环境复杂、任务多元,因此须从加强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完善重大决策咨询机制、强调重大项目的统筹管理、面向未来加强条件和能力建设、强化和创新体系的互动、构建最广泛的科技创新统一战线、加强国际科技合作等方面要着手着力推进。

“能够产出战略科技成果的力量才是战略科技力量。”东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仲伟俊发表观点认为,加强战略科技力量建设,要坚持英雄不论出处,不管是国家级机构还是地方性机构,只要能产生战略科技成果,都可将其作为战略科技力量对待,同时要动态推进战略科技力量培育。

突破关键核心技术要让企业唱主角

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如何突破?南京工业大学教授、材料化学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金万勤,南京大学人工智能学院副书记、教授申富饶分别介绍了各自领域的核心技术攻关,探讨了技术从实验室到产业化落地的路径。与会专家认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要寻找科学的思路、准确的路径和方向,企业是科技创新的主体,解决关键核心技术问题要让企业唱主角。

“战略科技力量最重要的一件事情就是做关键核心技术攻坚。”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院务委员王书华认为,在部署关键核心技术攻坚相关任务时要考虑三点,一是既要关注当前,更要关注长远;二是既要发挥政府的作用,更要发挥企业和市场的力量,科技企业要成为出题人、答题人和阅卷人;三是既要关注硬技术攻关,更要关注软环境、软生态的营造。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改革与发展研究院研究员张杰总结了“卡脖子”技术的现状以及难以攻克的主要原因,认为企业的基础研究能力太薄弱,企业的创新是服务于产品竞争的,产品背后有大量的基础研究,这不是企业自己就能做得了的。

无锡芯朋微电子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张立新坦言,国内科技企业特别是初创企业都还比较弱小,仅仅依靠企业自身搞原创研发十分艰难,只有联合高校研究所进行深入的合作,把他们的科研成果在企业做二次开发,才更有利于企业的创新发展。现在企业和东南大学成立了前沿技术开发中心,并与复旦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高校也展开合作,希望通过企业在市场上的一些信息和优势,牵引学校资源往市场需要的技术方向去进行研究和发展。

“关键核心技术突破不一定是在一个很大的产品上,很可能是一个关键的零部件,所以我们既要发展科技领军企业,还要发展数量更多的、在某一个关键环节上、在某一个关键零部件上有突破的优秀科技企业,也就是专精特新企业。”东南大学教授、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徐康宁表示。

亟需构建适应现代化目标的创新生态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各主题研讨会上,安徽省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党委书记、所长杨恒宇归纳了北京、上海、浙江、广东等地企业创新的重要特色及经验;广东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副主席李志坚介绍了全球一流湾区打造高水平科技人才生态的路径,并围绕“构建高水平人才科技人才的生态,促进粤港澳大湾区产学研深度融合”展开分析;上海科学学研究所副所长吴寿仁介绍了上海建设高水平人才高地的探索与实践……这些精彩分享都给与会嘉宾带来了诸多启示。

江苏要在科技自立自强走在前,在科技创新上率先取得新突破,还需进一步构建良好的创新生态。就这一主题进行的高端对话中,产学研政各界进行了多维度思考。

中国工程院院士、深海技术科学太湖实验室主任吴有生认为,从创新的根本目的是为了达到科技自立自强这一角度来讲,创新生态最根本的要素有四个方面,一是服务重大需求,二是瞄准科技前沿,三是依靠深度融合,四是产生应用实效。他归纳了自己的核心观点:从创新转化为自立自强的必要条件,是政产学研用深度融合。

在江南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顾正彪看来,创新生态有人力资源、创新的环境和文化、创新的条件、科学的评价这几个关键要素。“要给科研人员更多的精力和时间用于创新,而不是忙于竞争申报项目,拿到了项目就忙着总结、汇报、评审。”

“建设在全球具有竞争力的、开放性的、适应现代化目标的创新生态和创新文化,时不我待。”省区域发展研究会会长张颢瀚说,他走访调研过很多创新企业,发现有些企业内部创新文化和项目任务还不够匹配。企业有了大平台、大团队、大任务,还要做好大运营,要推动这四大要素形成融合的创新生态体系,使之互相匹配。

在江阴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王琪看来,政府要做好引导、服务和保障,要营造好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公开透明的法治环境、导向鲜明的政策环境、活力迸发的人文环境、亲而又清的营商环境,在这样的环境里面才能让企业感到安心、顺心、贴心。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蔡姝雯/文 王子杰 穆怀佳/视频

编辑:钱晶晶

2023年7月27日《新华日报·交汇点》:https://jnews.xhby.net/v3/waparticles/10/0/7JXnDGlYTvUpe6N3/1&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