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新思政网 >> 理论学习 >> 教育专栏 >> 正文

中国现行教育体制不可能培养出大师

时间:2009-08-30 来源::《南方日报》 作者: 摄影: 编辑: 上传: 阅读
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在手机中查看。

 

  我们已经有几代人缺乏价值判断力

  记者:中山大学从这个学期开始,选拔30名新生进行“通识教育”,用4年时间完成对东西方文化的学习,不设专业。作为一位人文学科教授,你觉得这种教育方式有什么意义?

  鲍鹏山:我觉得这样很好。从孔子杏林讲学到废除科举,中国的所有教育都是通识教育,没有专业教育。孔子教言语、政事、德行等,学生学专门的技术,他还很生气——他有句话叫“君子不器”,就是说,君子作用不能仅仅限于某一方面。

  孔子的教育概括起来就两个字:“成人”教育,注重道德的自我完善,而不是成功教育。我们现在的教育,是成功教育。很多人成功了,但人坏了。

  我写过一篇文章《教育的使命》,里面说到教育有两种使命:传承人类文化,发展人类技术。用古人的话来说,就是道器并重。古代的国家教育体系里没有器的地位,而1949年以后,我们的国家教育体系里主要是器,道的地位被严重压缩,主要变成了成功教育和技术教育;最一流的老师、最好的生源都选择了学科学和技术。

  这种教育最大的问题,是影响了几代人的价值观,让几代人缺乏价值判断力。

  记者:人们有一个争议,就是这学生毕业后怎么找工作。这也是技术教育的思维。

  鲍鹏山:确实,通识教育和技术教育的目标首先是不同的。技术教育的目标很简单、很明确,就是学习、研究、创造最前沿、最先进的科学理论和技术。而通识教育的目标,我觉得除了了解人类文化、培养学术研究的基础,更重要的就是培养学生的价值判断力,确立一个人的文化信仰。技术教育再发达,培养的是事实判断力,而不是价值判断力。

  记者:怎么理解你所说的这种价值判断力或者说文化信仰?

  鲍鹏山:先秦和古希腊时代,就是人类建立文化信仰的时代。所谓文化信仰,概括一点说,就是一个民族的三个理想:理想的人格、理想的政治、理想的社会。中国的理想人格,诸如仁、义、礼、智、信、勇,从那时候起,就开始在我们的血液中流淌。

  这三个理想都有了,价值判断就有了;有了这个目标,所有的器物、技术、制度,全是冲这个去的。

  不读原典就谈不上是通识教育

  记者:刚才说的是通识教育和技术教育的区别。而在文科教育内部,其实也存在很多问题;比如学生从小学到大学,学的都是片段,最后可能什么也没有留下。

  鲍鹏山:中国大学提“通识教育”其实也有十来年了,但不说是失败的,也至少是不成功的。通识教育的关键是直接读原典,不读原典就谈不上是通识教育。

  记者:你这次讲的是《孟子的中华》,这次中山大学的“通识教育班”的课程里就有一种,是用一个学期的时间集中学孟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