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新思政网 >> 理论学习 >> 政治专栏 >> 正文

改革开放 中华民族的复兴之路

时间:2009-08-23 来源::《学习时报》 作者:高 嵌 摄影: 编辑: 上传: 阅读
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在手机中查看。


  改革开放是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目的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现代化,让中国人民富裕起来,振兴伟大的中华民族。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上语气铿锵地说:“事实雄辩地证明,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这几句话,意义深远,说出了中国人民的心声,揭示了当代中国高速发展全面进步的秘诀,道出了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沿着自己开创的道路坚定走下去的坚强决心。
           
             复兴之路的辉煌成就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我们国家从农村到城市从经济领域到其他各个领域,全面改革的进程势不可挡地展开了;从沿海到沿江、沿边,从东部到中西部,对外开放的大门毅然决然地打开了。这场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大改革大开放,极大地调动了亿万人民的积极性。使我国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伟大历史转折,一个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社会主义中国巍然屹立在世界东方。
           
             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综合国力大幅提升。反映经济速度和规模的国内生产总值30年平均增长9.8%,到2007年底已达246619亿元,总量居世界第4位。财政收入连年增多,2003年至2007年,年均增长22%,已达5.1万亿元;其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由2002年的15.7%,增长到2007年20.8%,增长了5.1个百分点。进出口贸易总额最近4年内年均增长28.5%,达到21738亿美元,超过日本居世界第3位。外汇储备2007年未达15282亿美元,居世界第1位。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的增强,使我们办了许多过去想办而办不了的大事,一些萦绕在中国人心头一百年、甚至是一千年的梦想得到实现。如:2005年,国家全面取消了延续中国历史数千年的农业税,包括屠宰税、牧业税和特产税在内,平均每年减轻农民负担1250亿元。神舟系列宇航船和探月卫星的成功发射,让中国人信步宇宙、嫦娥奔月的梦想成真。三峡大坝横空出世,让孙中山、毛泽东百年勾画的大山高峡映出平湖。青藏铁路破解了全球性工程难题,天路修到了世界屋脊。百年奥运梦圆北京,等等。
           
             各项事业同步进展,人民得到更多实惠。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坚持从中国国情出发,对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和改革开放总体部署、协调推进。在积极稳妥的政治体制改革中,不断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人民民主的内容不断扩大、形式不断丰富、实践不断深化,社会主义法制不断健全,党和国家的活力、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充分发挥,促进了生产力持续发展、社会全面进步,保持了国家政局稳定和社会安定谐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展现出旺盛活力。
           
             文化建设方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扎实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成效显著。大力倡导社会主义荣辱观,深入开展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有了明显加强和改进。国家对文化事业的投入达到历史最高水平。全国文化事业经费最近5年累计达到580亿元,年均增长22.5%。文化体制改革取得进展,文化产业规模不断扩大,2006年,全国文化产业实现增加值5123亿元。5年来,与145个国家签订政府间文化合作协定和近800个年度文化交流计划,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不断扩大。
           
             社会建设取得重要进展。一是各级各类教育迅速发展。二是公共卫生体系和基本医疗服务不断健全。三是就业规模日益扩大,城镇登记失业率保持在4%―4.3%的较低水平。四是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进一步加强。五是居民收入增长,生活质量明显提高。
           
             外交活跃,国际地位和影响加强。改革开放以后,我们党和国家立足国内现代化建设发展的大局,始终秉持独立自主、和平外交的方针,不当头、不扛旗,韬光养晦,广交朋友,广纳善言,为国内经济建设和发展谋得了良好的国际环境。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高举和平、发展、合作旗帜,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奉行共赢的开放战略,努力推动建设和谐世界。首先,加强了同大国的关系。其次,积极发展与周边各国关系,维护整体有力的周边环境。再次,积极开展高层互访与互利合作,创造性地推动同非洲、拉美、中东等各地区发展中国家的友好合作关系。第四,在国际热点和多边问题上发挥建设性作用。
           
             复兴之路的伟大创举
           
             回顾改革开放以来,我党在团结带领全国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伟大征程中,从实践到理论、再从理论到实践的一系列卓有成效的伟大创举,都是通过围绕着“走自己的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题,在“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这三大基本理论和实际问题上觉醒,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境界的伟大进程中来实现的。正如胡锦涛总书记指出的那样:中国共产党人在新的时代条件下的伟大觉醒,孕育了从理论到实践的伟大创造。
           
             第一个方面的伟大觉醒,是不断探索和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这是我们党从新时期启动拨乱反正,进而全面改革开始,从困境中重新奋起,勇敢地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并且随着实践发展不断深化的伟大觉醒。在这个过程中创造的邓小平理论,特别是其所包含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论、社会主义本质论和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正确界定了我国现实社会的历史方位和主要矛盾。在这个过程中,明确提出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兴国之要、立国之本、强国之路等一系列根本问题。
           
             第二个方面的伟大觉醒,是不断探索和回答“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同样从新时期开始,我们党就启动了这方面的探索和回答,并随着实践的不断发展和深化,以江泽民同志集中全党智慧创立“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标志,世纪之交的中国共产党人,深刻认识和把握新的历史条件下变化了的世情、国情和党情,在进一步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问题的同时,又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社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从而正确界定了我们党的历史方位,并从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和中国最广大人民利益的高度,提出了坚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时代课题。这就反映了我们党更加自觉地进入了从新的历史高度来认识自己,完善自己,全面加强自己。在这个过程中,明确提出了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等一系列根本性的问题。
           
             第三个方面的伟大觉醒,则是不断探索和回答“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问题。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的“中国式的现代化”到“三步走”的战略部署,到“区域发展战略的两个大局”,让人民共享经济繁荣成果,再到新世纪新阶段的全面小康,统筹城乡经济发展,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就是一个不断探索和深化的认识过程。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在继承党的三代中央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基础上,提出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进一步明确了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进而把发展问题提到体现以人为本,体现社会公平正义,体现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全面发展以及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高度。既着眼于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破解发展难题,又着力于推进党的执政方式和社会管理方式的转变。在这个过程中明确提出了发展之本,发展方式,发展规律等一系列根本性问题。
           
             党的十七大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科学地综合了经过这三次伟大觉醒所催生的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重大理论创新成果,并阐明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就把改革开放来以及今后一个时期民族复兴进程中,我们党必须坚持的最重要最关键的东西都提炼和提示了出来,也把我们党领导全国人民奔向中华民族复兴之路的伟大创举提炼升华了出来。
           
             (作者单位:中办特会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