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新思政网 >> 理论学习 >> 正文

韩保江: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刻不容缓

时间:2010-03-24 来源:人民网 作者:szw 摄影: 编辑: 上传: 阅读
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在手机中查看。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党的十七大作出的紧迫而重大的战略部署。今年2月3日,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专题研讨班上,进一步强调要把加快发展方式转变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目标和战略举措,关键要在“加快”上下功夫、见实效。

  综合判断国际国内经济形势,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刻不容缓

  中央如此强调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紧迫性,首先是因为我国目前的经济发展方式存在弊端。在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不仅过去长期存在的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率的老问题依然严重,而且伴随经济的高速增长而逐渐出现的不协调、不平衡、不和谐、不安全的新问题也日益严重。其次是因为这种粗放而失衡的经济发展模式全面遭遇环境承载能力下降、自然资源严重不足、国际贸易摩擦加剧、社会冲突增加等生态环境、贸易环境和社会环境恶化的阻碍。特别是这次国际金融危机的强烈冲击,更让我们看到,不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不行。对此,胡锦涛总书记鲜明地指出,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冲击表面上是对经济增长速度的冲击,实质上是对经济发展方式的冲击。综合判断国际国内经济形势,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已刻不容缓。

  客观地说,我国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跟过去我们经济发展水平不高、技术水平低下、经济总量小、经济社会长期“紧运行”和人们对资源与生态环境问题的忽视有关系。试想在一个温饱问题还没有根本解决的人口大国,不可能不要高速度;在技术水平不高、环境意识不强的情况下也不可能不靠高投入、高消耗,进而也难免高污染。但随着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和国家经济总量的扩大,我国进入了经济宽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阶段,解决这些问题也就迫在眉睫。遗憾的是,尽管我们在转变发展方式上也做过不少努力,也取得了一些成就,但通过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来换取高增长的发展惯性依然很大;从思想上忽视经济增长质量、忽视生态环境成本的倾向还相当严重;经济增长过度依赖投资、出口,过度依赖工业特别是重化工业发展,过度依赖物质投入的问题还十分突出。从投入和消耗来看,投入大、消耗多仍是当今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特征。例如,2008年我国GDP总量占世界经济总量的8%,而其消耗的资源总量却达到了15%以上,其中,钢材消耗超过31.8%、原煤达到39.6%、水泥消耗达到48%,这就必然导致投入产出的效率低下。如我国万元产值能耗就分别是日本的8倍、德国的7倍、美国的6.5倍,甚至是印度的2.3倍。在过去高速发展的20多年里,每年由于环境污染所造成的损失估计占到 GDP总量的10%。特别是由于我们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缺乏核心技术,缺乏自主知识产权,缺少世界名牌,所以,不得不更多地依靠廉价劳动力和大量低价开发自然资源甚至严重的环境污染来换取微薄的加工利润,进而成为任发达国家“剥削和无理指责”的低端产品“加工厂”。这种粗放的发展必然与我国的资源状况相冲突,使我国经济发展的持续能力令人担忧。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关键要实现三个转变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说到底就是要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针对现有经济发展方式中存在的问题,对症下药,真正实现三个转变:

  一是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这是包括内外需结构、内需中消费与投资结构在内的整体需求结构的调整方向,是针对近年来我国经济增长过于依赖投资和出口带动的问题提出的。人口大国尤其是发展中的人口大国这一基本国情,决定了我国比世界上其他任何国家更加具备立足扩大国内需求推动发展的有利条件:城乡居民消费结构的不断升级,将为经济增长创造巨大的消费需求;工业化进程加速,将为经济增长提供巨大的投资需求;城镇化加速发展,将为经济发展开辟更广阔的内需空间。

  二是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这里的关键是调整产业结构,巩固第一产业,提升第二产业,做大第三产业,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改革开放以来,尽管经济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是,农业基础薄弱,“靠天吃饭”的局面没有根本改变;工业大而不强,制造业规模虽已位居世界第三,但缺乏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和世界知名品牌,消耗高、污染多的行业和企业所占比重过高;服务业发展滞后,其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比中低收入国家平均水平低十几个百分点,特别是现代服务业的数量和质量远不能满足需求。产业结构不合理的状况,不仅加大了资源环境的压力,影响经济整体素质和效益的提高,也不利于缓解就业压力,影响经济的稳定性。因此,必须立足优化产业结构推动发展,把调整产业结构作为推动发展的主线:加强农业基础地位,逐步实现农业由弱变壮;提高工业技术水平,实现工业由大变强;发展服务业,实现服务业发展由慢变快,使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

  三是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这是经济增长中要素投入结构调整的基本方向,是针对经济增长中过于依赖物质资源投入的增加和简单劳动,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等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不大的问题提出的。所以,无论是从国际科技竞争加剧的趋势看,还是从我国劳动力供给出现的新情况以及资源环境的压力看,我国已经到了必须更多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劳动者素质和管理创新等带动经济发展的阶段。必须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作为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全面提高自主创新能力,逐步形成以科技进步和创新为基础的新竞争优势。

  实现三个转变,重要的是要抓住四个关键

  一是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提高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力。技术水平落后,自主创新能力低下,缺乏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和知名品牌,是制约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瓶颈”。只有突破这个“瓶颈”,经济发展方式才能发生根本转变。要正视我们与创新型国家的“条件差距”,努力把研发投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提高到2.5%以上,把科技进步贡献率提高到60%以上,把对外技术依存度降低到30%以下,把我国发明专利数量和科技论文被引用数提升到世界前5位以内;要大力推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努力形成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有机结合的创新机制,制定各种激励政策,促进各种创新资源向企业集中;要加快教育和人才制度改革,促进创新型人才成长;要实行严格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

  二是要重视第三产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发展,加快形成第三产业为主要发展动力的新格局。2008年和2009年,我国第三产业产值占 GDP的比重分别是41.8%和42.6%,尽管比重有所提高,但仍低于全世界平均64%的水平,甚至低于低收入国家平均45%的水平。服务业不发达,就不能为其他产业提供便捷、高效、质优、价廉的服务,就难以促进其他产业的专业化分工和技术创新,影响竞争力的提高,并最终降低经济增长的效益。第三产业发展空间巨大,只有第三产业充分发展,才能促使和支撑经济发展彻底摆脱过分依赖物质投入和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增长的局面。

  三是要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一步推动政府职能转变,建设服务型政府。要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减少和规范行政审批。深化资源价格和财税体制改革,完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要继续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增强金融对经济服务功能。要推进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推进垄断性行业体制改革。要增强非公有制经济和小企业参与市场竞争、增加就业、发展经济的活力和竞争力,放宽市场准入,保护民间投资合法权益。加快发展各类生产要素市场体系,完善反映市场供求关系、资源稀缺程度、环境损害成本的生产要素和资源价格形成机制。要不断完善政府宏观调控,努力提高宏观调控的预见性和科学性。从完善政绩考核评价机制入手,增强各级干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四是要深化干部任用体制改革,完善干部政绩评价体系,用充分反映资源环境代价的“绿色GDP”核算体系来衡量地方的经济发展水平,进而加快形成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

  只有这四个关键一起抓,才能彻底解决发展方式多年来转而不变的问题。

  (作者系中央党校经济部副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