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新思政网 >> 理论学习 >> 正文

长征精神是永恒的历史自信

时间:2016-10-25 来源:光明网 作者: 摄影: 编辑: 上传:llk 阅读
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在手机中查看。

 作者:中央党校党建教研部副主任 张志明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让全党在新长征的路上再次跃马扬鞭,高擎长征精神的伟大旗帜,让理想、信念和忠诚的力量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程途中继续熠熠生辉,照亮和温暖中国共产党人继续前行的征程。

长征是一种什么样的力量?

长征是理想的力量。这种理想是真理、是信念、是忠诚。

直到今天,美国军人依然保持着对中国军人的神秘感和敬畏心,他们研究发现,在60年前的抗美援朝战争中,中国人民志愿军的一大批师团级将领都经历过长征,所以美国人得出结论:长征锻造出了中国最强悍的一代军人。

长征沉淀下了自信,这种自信就是,连长征这样的苦难都走出来了,还有什么艰难险阻能够难倒共产党人呢?长征中一共穿越了中国15个省区,20多座崇山峻岭,30多个急流险滩,不到2年的时间经历了400多场战斗,每3天一次遭遇战,每天保持25公里的行军速度。长征出发红一方面军86000人,到达7000人,红四方面军10万人,到达不到3万。每300米牺牲一个红军。军团长一级平均25岁,师团级平均20岁,14到18岁的红军小战士达60%。据王平将军回忆,长征途中有一个营部队掉队了,彭德怀派他回去找,当找到他们时,700多名小战士已经背靠背睡着了,当他走到跟前时惊呆了,由于饥寒交迫体力严重透支,他们在睡梦中全部牺牲。

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力量在支撑着长征?前路漫漫、生死未卜、饥寒交迫,强大的敌人每天都在围追堵截,但红军却凝聚成了一股永远打不垮、打不散、打不败的力量。在艰苦的条件下,从上到下纪律严明,所到之处感动各族人民。明知道当时参加红军就意味着苦难和牺牲,但红军所到的村子,还是有大批青年加入红军。在一个民族地区的村子,一共剩下17位青年全部参加红军,临行前每人种下了一棵树做纪念,如今17棵树已经郁郁葱葱,但17个青年红军战士却永远没有回来。人们不禁要问,是什么魔力让共产党领导的工农红军一往无前、视死如归?是什么魔力让中国人民与共产党生死与共?是理想的力量。这种理想很远大,但也很亲近,它让人们认识到共产党讲的是为天下穷苦百姓着想的真道理,是为国家好的好道理,所以他们忠诚。在党的组织中,在红军这个大家庭中,大家感受到的是这种理想的力量和温暖,相互尊重爱护的兄弟姐妹情谊、团队互助友爱的精神、上下平等官兵一致的风气。这种红军时期的“政治生态”是所有人类美好情感的集中体现,所有人性光辉的集中体现。

长征时期,先辈用鲜血和赤诚凝聚起的长征精神,凝聚起的真理的力量、信念的力量和忠诚的力量,对今天我们党长期执政条件下如何在党的领导过程中,让人民群众有更多的获得感、尊严感、归宿感,依然具有重要意义。

如何传承这份民族的力量?

美军二战老兵纪念碑上有这么一句话:我们不怕阵亡,我们怕被遗忘。

今天我们是否还记得长征?是否还尊重珍惜伟大的长征精神?从计划经济走向市场经济,从革命党走向执政党,就一定是红军精神失落的过程吗?曾几何时,我们看到一些人理直气壮地解构我们的长征,解构我们的党史,解构我们的共和国史,解构我们的英雄,解构我们先贤的大德,而少见亮剑之举。应该说,在党和国家主流意识形态建设方面,是有教训值得好好总结的。

党的十八大以后,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做出了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部署,在意识形态建设方面推出了一系列带有拨乱反正性质的重大行动,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治党治国方面,强化了我们民族的精神力量和文化力量,赢得了全党同志的真诚信赖和拥护。今天谈四个自信,自信何来?长征精神永远是我们永恒的历史自信。要尽快通过国民教育改革把这种精神一代一代传下去,把长征精神一代一代研究下去,这是民族的精气神儿。因此,总书记强调,人民有信仰,民族有希望,国家有力量。只有一个国家的公民,对自己的历史有敬畏感,对民族历史上的先贤先烈有敬畏心,才谈得上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