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新思政网 >> 精神文明 >> 正文

节约型社会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时间:2010-04-21 来源:中国文明网 作者:szw 摄影: 编辑: 上传: 阅读
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在手机中查看。

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笔谈

 陕西省委党校 白 琳

    2004年6月,胡锦涛同志在两院院士大会上指出,要建设节约型社会。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他强调“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必须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工业化、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落实到每个单位、每个家庭。要完善有利于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法律和政策,加快形成可持续发展体制机制。”

    按照权威的解释,“节约”即 “节省”或“节俭”,“使可被耗费掉的不被耗费掉或少耗费掉”。自有人类社会以来,就有节约与浪费的对立,倡导节约、反对浪费,是人类社会健康发展所不可缺少的条件。社会进入现代化进程以后,节约显得日趋重要,这是由于人口的急剧增长引起资源紧张,工业经济对各种资源的开发和使用大大超过了农业。据人口学家推算,公元元年时全球人口为2.3亿,公元1000年时为3.05亿,1650年时为5.5亿。现代化使人类的生活条件明显改善,人口迅速增长。1900年全球人口为16.56亿,1999年达到60亿,2006年2月26日达到65亿!在20世纪后期,人类终于认识到了可持续发展的真理,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实质就在于建设“节约型社会”。节约型社会包含两个概念,一个是资源节约型国民经济体系,不是某一个或某几个环节;另外一个就是资源节约型社会,主要是指消费领域。这种社会是指将节约的理念贯穿于生产、流通、消费和社会生活各个领域,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经济增长模式,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以尽可能小的资源消耗和环境成本,获得尽可能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是我国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客观需要,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选择。

    建设节约型社会,是世界各国可持续发展的共同方向,对我国尤为重要和紧迫。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承载了越来越重的资源、能源压力。中国是全球人口数量冠军,现已突破13亿,而绝大多数资源的人均占有量却大大低于全球人均占有量。而单位GDP的能耗量是世界平均水平的3.4倍。我国主要资源的人均占有量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1/2或1/3。我国水资源的人均拥有量只占世界平均量的1/4。我国人均耕地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1/3多。目前,中国资源消耗多、浪费大、环境污染严重等问题依然严重,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和人口的不断增加,淡水、耕地、能源等资源不足的矛盾更加突出,环保压力日益增大。在全社会树立节俭意识,倡导节约文化或文明,广泛而持久地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资源节约活动,积极创建节约型的城市、政府、社区和企业,已经势在必行、刻不容缓。

    节约可以大体分为生产性节约和消费性节约两大类。就生产性节约而言,对中国大陆最重要的是真正走上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和经济现代化的道路。这就需要继续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完成国企改革的攻坚任务,形成合理的所有制结构,完善产权制度,切实走上循环经济之路,把生产性浪费减少到最低限度。尤其是要采取最有力的措施最大限度地节约各种不可再生的资源。

    就消费性节约而言,要在全中国真正形成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良好氛围,严厉打击各种违法性浪费和铺张现象。要在全民中形成勤俭节约光荣、奢侈浪费可耻的社会风尚,党政官员以身作则的表率作用是关键,那些先富起来的人们树立良好的节俭形象也很重要。世界上的有些富豪同时是节俭的楷模。曾经为全球首富的比尔·盖茨在招待中国元首胡锦涛时只上了三道菜,使许多人惊叹。

    在我国坚持和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前提之一是建成节约型社会,只有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节约型中国社会,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节约型社会能否建成决定着中华民族的可持续发展能否实现,我们必须高度重视,身体力行。